智能技术赋能全流程智慧化管控的创新与应用 --山东中建城市发展有限公司 一、总体介绍 凤凰黄河大桥南延工程施工总承包项目是济南市快速路网“八横八纵”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位于济南市东部城区,北起遥墙国
一、总体介绍
凤凰黄河大桥南延工程施工总承包项目是济南市快速路网“八横八纵”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位于济南市东部城区,北起遥墙国际机场入场道路机场高速的东侧,向西沿荷花路至凤凰大桥南接线道路后,转沿现状凤凰路向南,止于凤凰路隧道的北侧,沿线途径高新区、历下区、历城区。工程采用快速路主辅布设形式,其中主路采用双向6车道城市高架桥梁的形式,全长约25.8km。通过本工程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济南市高快一体化路网结构、均衡快速路网流量,提升中心城区交通通行效率,提升城市能级;更好承接凤凰黄河大桥交通,实现东部城区与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快速联系,促进沿线区域开发建设。
在梁场建设中,预制梁生产质量直接关系到大桥的整体结构安全与使用寿命。传统梁场施工中,预应力张拉和混凝土养护环节长期存在人为误差大、质量波动明显、过程监管难等问题,导致预应力施工不达标、梁体裂缝、下挠等质量隐患。为攻克这些技术痛点,梁场全面引入了智能张拉系统和智能养护系统,通过物联网、自动控制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贯穿预制梁生产全流程的智慧化管控体系,实现了“工艺标准化、控制精准化、管理可视化”的智能制造目标。
梁场智能化建设以预制梁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为核心,覆盖张拉、孔道压浆、混凝土养护等关键工艺环节。工程实践表明,该技术体系不仅将张拉力控制精度提高到±1%以内(远超传统±15%的误差水平),还将养护过程用水量降低了40%,同时实现了全过程质量数据的可追溯管理。其经验可在全国类似工程中推广应用。
预应力张拉是预制梁生产中的核心工序,其精度直接决定了梁体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和结构安全。传统人工张拉作业普遍存在精度依赖人员经验、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如钢绞线崩断)、材料浪费(长钢绞线预留)及工艺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痛点,预制梁场创新引入并应用了智能张拉系统。该系统以“全流程自动化、毫米级精度、本质安全、降本增效”为目标,旨在实现预制梁预应力张拉作业的智能化、无人化、标准化,彻底变革传统粗放作业模式,为大型桥梁预制构件的高质量、高效率、高安全建造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智能预制梁养护
1. 智能供汽中心 (锅炉房):
模块化与清洁能源: 采用活动板房形式快速搭建。核心是4台高效能(0.6T/h/台)蒸汽发生装置,以生物质颗粒为燃料,显著降低碳排放,符合绿色交通发展理念。
智能水处理保障: 集成反渗透前置净水器、反渗透纯水机、增压泵和存水水塔,确保供给蒸汽发生器的水质纯净,有效防止结垢,提升热效率,延长设备寿命,保障蒸汽品质稳定。
自动化控制基础: 内置自动控制系统,为整个蒸汽发生和输送过程提供智能化基础。配合蓄水池、沉淀池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2. 数字化蒸汽输送与回路网络
集约化与保温节能:蒸汽主管道(供汽管和回汽管)采用埋地管沟形式敷设,布局规整,减少热能损失,保障厂区安全与美观。
高效保温:管道保温层采用50mm玻璃棉+外包玻璃钢反光保温隔热纸,极大限度减少蒸汽在输送过程中的热量散失,提升系统能效比。
智能回路设计:设计蒸汽回路,实现未利用蒸汽的有效回收再利用,进一步降低能耗。
3.智能蒸养房 (核心养护单元)
标准化与高性能围护:采用80*40*1.5mm镀锌矩形管骨架,围护结构使用50mm厚聚氨酯防火保温板,兼具优异的保温隔热性能与防火安全性,为精准温控创造稳定环境。
全断面智能化喷淋与调控:每套蒸养房配备3道喷淋管及喷头,通过智能控制实现全断面均匀喷淋,确保梁体各部位温湿度一致,消除养护死角。配备2道自动出气管,可根据预设程序或实时监测数据智能调节蒸养房内压力与蒸汽循环,防止过压并优化热交换效率。
喷淋与排气功能均由中央控制系统自动联动控制,是实现精准养护的关键执行单元。
便捷高效出入: 每套蒸养房配备 4个电动卷帘门,实现梁体的快速进出,提高作业效率。
可视化监控: 每套蒸养房配备 1个数字显示屏,实时显示房内关键参数(如温度、湿度),便于现场人员直观了解养护状态。
4.“大脑”——智能控制系统 (核心):
集成化平台: 该系统是整个智能养护的“大脑”,整合了锅炉房控制、管道阀门调节、蒸养房喷淋/排气执行、传感器数据采集等功能于一体。
数据驱动决策: 通过在蒸养房关键位置布置温湿度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并传输至控制中心。
精准闭环控制: 系统根据预制梁的特定材料配方、龄期要求和
预设的优化养护曲线(升、恒、降温阶段),自动计算并精确调节:蒸汽发生量(控制锅炉燃烧)、蒸汽输送压力与流量(控制管道阀门)、各蒸养房喷淋强度与持续时间、排气阀开度。
确保梁体核心与表面温湿度严格遵循最优工艺要求。
远程监控与预警: 支持远程监控系统运行状态、关键参数、能耗数据等,并可设置阈值报警,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二)创新智能张拉技术
1.全流程自动化作业:
自动定位: 基于预制梁台座信息和预设程序,自动导航至目标张拉位置,定位精准高效。
自动穿束: 机器人可自动完成钢绞线穿束作业(核心创新点),大大降低人工穿束的难度、耗时和安全风险。系统同时保留手动穿束接口,提供操作灵活性。
自动张拉与保压:集成高精度千斤顶和传感器,严格按照设计张拉力、持荷时间等参数,自动执行张拉过程,并精确保持稳压,消除人为因素导致的超张、欠张或保压不足问题。
自动退锚退顶: 张拉及保压完成后,机器人自动执行退锚(工具锚)和退顶(千斤顶)动作,全程无需人工干预安装或拆卸工具锚、工具夹片,显著提升作业流畅度和安全性。
2.卓越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纵、横移灵活: 机器人具备在预制梁场台座间灵活纵向和横向移动的能力,可高效服务于多个台座上的梁体,周转使用率高,适应梁场规模化生产需求。
自动找正: 在张拉前,机器人能自动调整姿态,确保千斤顶轴线与预应力孔道轴线精确对中,这是保证张拉精度的关键前提。
3. 革命性的材料节约:
钢绞线预留长度大幅缩减: 传统人工张拉需预留长达 75cm 的钢绞线用于工具锚安装和千斤顶行程。智能张拉机器人通过优化设计和自动化操作,仅需预留 30cm 钢绞线。
显著经济效益: 此项创新直接节省了高达60% 的额外钢绞线用量。考虑到大型项目预应力钢绞线总量巨大,此项节约带来的材料成本降低极其可观,是绿色低碳建造的直接体现。
4.本质安全提升
无人化危险区域: 将操作人员从张拉作业的高风险区域(钢绞线张拉端、重物吊装区域)完全解放出来,彻底规避了钢绞线断裂崩出、工具锚飞射等严重人身伤害事故风险。
降低劳动强度: 自动化作业替代了繁重的人工安装千斤顶、锚具、夹片及反复操作油泵等体力劳动。
5.高精度与工艺标准化保障:
毫米级控制:基于高精度传感器(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和闭环控制系统,实现张拉力和伸长量的实时同步双控,精度远超人工操作。
工艺参数固化:张拉程序(力值、速率、持荷时间等)预先输入控制系统,确保每片梁、每个预应力束的张拉过程严格遵循设计及规范要求,消除个体差异,实现工艺标准化和结果可追溯。
高效与降本:作业效率提升: 自动化流程连贯流畅,省去了大量人工准备、安装、拆卸和移动时间,单束张拉周期显著缩短,提高台座周转率。
综合成本降低: 结合材料节约(钢绞线)、人工成本节省(人员需求减少、效率提升)、设备周转使用(一机多用) 以及潜在的质量返工和安全事故成本规避,全生命周期综合成本效益突出。
三、取得成效
(一)创新点与数字化价值
1. 创新智能预制梁养护
全流程数字化闭环控制: 从蒸汽生成、输送、分配到蒸养房内的环境调控,实现了基于实时数据的全流程自动闭环控制,取代了传统依赖人工经验的操作模式,大幅提升控制精度和可靠性。
基于数据的精准养护工艺执行: 系统严格执行为不同梁型定制的数字化养护工艺曲线,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干扰,确保每一片梁都获得最科学、均匀的养护,显著提升混凝土强度发展均匀性和最终结构质量,减少裂缝等病害风险。
智能化节能降耗:生物质燃料应用降低碳排放;反渗透水处理提升热效率,减少维护;高效管道与蒸养房保温、蒸汽回路设计大幅减少热能损失;智能控制系统按需供汽,避免能源浪费。
可视化与透明化管理: 现场数字显示屏与远程监控平台,使养护过程关键参数透明可视,便于管理人员实时掌握生产状态,进行远程诊断和决策。
提升生产效率与安全性: 电动卷帘门、自动化喷淋排气减少了人工操作强度和进出养护区的频率,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安全风险。精准控制可有效缩短恒温时间或整体养护周期。
预制装配式与模块化设计: 锅炉房采用活动板房,蒸养房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体现了快速建造和可复制的理念。
2. 创新智能张拉技术
国内领先的全流程自动化张拉: 实现了从定位、穿束、张拉、保压到退锚退顶的完整张拉工序无人化作业,尤其是“自动穿束”功能,技术难度高,应用价值巨大。
基于机器人平台的柔性化作业: 纵横向移动能力和自动找正功能,使单台机器人能高效服务于复杂梁场布局下的多片梁、多孔道张拉任务,设备利用率和适应性极高。
数据驱动的毫米级精度控制: 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闭环反馈控制,确保张拉过程严格符合预设工艺曲线,将预应力施工精度提升至全新水平,为桥梁结构长期安全可靠奠定坚实基础。
本质安全设计典范: 通过“机器换人”,从根本上消除了张拉作业的主要人身伤害风险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理念,是智能建造提升本质安全的标杆案例。
数字化工艺执行与可追溯性: 所有张拉过程参数(时间、力值、伸长量等)自动记录存储,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档案,便于质量追溯、分析与优化,推动预应力施工管理进入数字化时代。
经济效益与绿色低碳突出: 钢绞线预留长度减少50cm/束,带来巨大的直接材料节约和间接效益(运输、仓储、下料损耗减少),符合绿色建造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二)应用效果与推广价值
1. 创新智能预制梁养护
质量提升: 梁体混凝土强度达标率100%,强度离散性显著降低,表观质量(色泽均匀、裂缝控制)明显改善。
效率提升: 预计缩短单次养护周期约10-20%,提高了台座周转率,保障了项目工期。
成本降低: 综合能耗(燃料、水电)较传统方式显著降低(具体数据可根据实际运行统计补充),人工成本减少。
管理提升: 实现了养护过程的标准化、数字化、可追溯化管理,提升了预制梁场整体智能化水平。
绿色环保: 生物质燃料和节能设计有效降低了碳排放和能源消耗。
2. 创新智能张拉技术
质量飞跃: 预应力张拉合格率接近100%,张拉力与伸长量双控达标率大幅提升,有效保障了梁体预应力建立的均匀性和有效性,从源头上提升桥梁结构安全储备。
安全可靠: 实现张拉作业“零”伤亡事故目标,大幅改善作业环境。
效率提升: 张拉作业效率提升显著,单束时间缩短50%,有力支撑了项目预制梁生产进度。
成本节约: 钢绞线节约效果立竿见影(按项目规模估算节约87.5吨,价值35万元),人工成本显著降低,综合经济效益突出。
管理升级: 实现张拉工艺参数数字化、过程自动化、记录电子化、管理精细化。
四、总结
预制梁场智能蒸汽养护系统,深度融合了物联网、自动化控制、清洁能源与高效保温技术,成功实现了预制梁养护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跨越。它不仅保障了本项目关键构件的卓越品质与高效生产,更通过其显著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特征,为行业树立了“数字交通”在工程建造环节落地的优秀典范,值得在行业内广泛推广。
预制梁场智能张拉机器人系统,是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与桥梁建造深度融合的典范。它以其卓越的自动化能力、无与伦比的精度控制、本质安全的作业环境和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成功解决了传统预应力张拉的诸多痛点。该系统不仅为本项目的高品质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保障,更以其鲜明的数字化、智能化特征,树立了交通建设领域预应力施工技术升级的标杆,是“数字交通”赋能传统基建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极具推广价值和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