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重构智慧车站,赋能高质量发展
总体介绍
作为全国首个开通轨道交通的地级市、首个实现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苏州地铁,秉持“交通强国,城轨担当”、“建地铁就是建城市”的高度责任感,紧跟国家战略,围绕协会纲要,谋划重点突破。2022年,发布《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智慧城轨创新发展规划》,并完成内部立项,将6号线涵清桥作为智慧车站先导站开始建设。2023年,发布《苏州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并于北京-青岛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上发布了苏州智慧车站方案,6月通过协会《以业务重构为导向的车站数字化转型》示范工程审查。10月涵青桥智慧先导站整体移交运营,并作为第29届世界智慧交通大会技术参观点对外展示。2024年6月,在北京-南京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暨高峰论坛上,发布《苏州轨道交通智慧场段发展纲要》,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标志着苏州地铁数字化、智慧化建设蓝图,由点到线及面的蝶变成长。同月,6号线正式开通运营。截至10月,GOA4等级全自动运行通车里程数达到203公里,全自动运行占总运营里程超过63%,为全国之最。12月通过了《基于云边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多专业融合监控系统》装备自主化先导工程项目。伴随生成式AI与大模型技术的飞跃式发展,正式启动智慧车站2.0平台研发,通过打造“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大脑”,推动业务与AI的深度融合,让越来越多的智慧化服务落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质生产力。
图 涵青桥站车控室与智能乘客服务设施
主要做法
城市轨道交通正经历从传统粗放式、功能单一、高成本运营模式,向数字化驱动、智能化赋能、高韧性保障、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范式转型。苏州地铁智慧车站建设是基于绿智融合导向下发展新路径的探索。构建系统化的转型战略框架,关键在于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通过三个维度实现突破:一是打破专业藩篱,构建提质增效新机制;二是促进岗位协同,优化组织运行边界;三是推动业务融合,创新商业模式。通过组织机制创新,将原技术委员会升级为创新技术委员会,在职能定位上强化创新引领,在成员结构上引入外部专家智库,实现三大战略目标:一是夯实建设运营安全基础,二是提升乘客服务与城市发展协同水平,三是推动行业降本增效与创新发展双轮驱动。
通过“三位一体”的系统性布局推动数字化转型:在组织层面,由党委统筹成立智慧专业组,整合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物业开发等全链条资源;在机制层面,建立常态化工作协调机制,将示范项目纳入考核体系,配套专项资金和容错免责制度,确保决策层与执行层高效协同;在成果转化层面,将创新实践固化为企业标准,通过持续优化迭代,构建起以乘客体验为中心、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轨道交通数字化生态体系。
苏州地铁针对智慧化项目建设遵循的原则是:“以目标促建设、以效益控功能、以功能控规模、以试点立标杆”。强调最大程度发挥新质生产力,以机器能力作为前提,以人工作为补充,重塑人机协同工作模式。以功能作为依据,明确系统建设规模,利用数字化平台和应用场景规模的逐步演进,从而有效控制投资规模,明确没有收益的项目,坚决不投资。
在技术方案层,通过数字底座与标准先行,为数字化、智能化项目发展奠定基础。将试点项目打造成技术先进,具有高投资收益比的行业标杆项目,从而规避后期需要反复投入的情况。采用"云-边-端协同的云原生架构",通过"强平台+轻应用",实现运营技术(Operational Technology)与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深度融合。在应用服务层,通过对专业模型、数据模型、服务模型设计与治理,为智慧车站各类应用场景提供标准化支撑,实现了可复用技术组件的持续积累。在车站边缘计算层,通过部署高性能集约化一体机,支持各专业容器化服务部署,构建开放可扩展的技术平台,实现了云原生技术的全域覆盖。在现场设备采集层,使用标准化物联网网关替代传统PLC,实现设备统一规范接入,消除厂商私有协议壁垒,实现了标准化与集约化的统一管控。
当数智技术持续赋能车站应用场景后,就应坚持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推动技术与业务深度结合,构建基于“数智+”的新型运营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机制上的变革,应锚定在乘客服务、业务管理与设备运维业务上的持续提升,并在全员中推广“数智化思维”。苏州地铁通过对车站业务24小时切片,识别出“人”、“机”各自应承担的业务项。其中,与“机”相关的部分,需要对关联事项进行多维度的特征与条件分析;对与“人”相关的事项,需要对属地工作人员能力进行画像,通过求最优解,实现业务流程上的动态重组。将单兵成为员工的标配,在业务协同层面:大脑负责统筹,员工负责下发任务的执行与补强;从团队组织层面:将传统后台专业人员与前台服务人员进行融合,利用岗位优化、业务动态重构等手段,提升车站效益价值。
在建设前秉承减法理念,创新性采用“三融合”的建设理念(系统集成融合、数据资产融合、岗位职能融合),并建立严格的效率评估机制,对无法量化收益效果的功能实行一票否决。例如,设备房照明联动气灭保护保护状态传感器,实现“人来灯开、人走灯灭”的智能化节能管控。
在组织变革层,以效率优先、透明可视、快速响应、协同联动为核心理念,秉持安全为基、需求导向、便捷服务、绿色发展原则,创新构建了以智能管控平台为中枢、人工协同为支撑的“属地化管理+扁平化架构+任务化执行”新型运营模式。通过岗位职能融合破除部门壁垒,前后台协同实现端到端闭环管理,数字化赋能提升全流程响应速度,显著提升车站运营效能。将后台专业化综合巡视人员,调整到车站运作团队,提升属地设备故障快速处置能力。以平台多专业数据为基础,通过关键节点或场景切换前的实时评估、专业数据实时特征与人工检测,构建起以问题库为核心的闭环控制体系,全面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在场景管控层,以场景为切入点,通过构建“线上数字化平台+线下实体服务”的双向融合机制,聚焦运营中的痛点与难点,实现三大核心突破:一是建立资源动态共享与要素智能调配机制,二是构建基于AIoT的安全动态风险主动识别机制,三是打造设备环境全息感知的闭环体系。例如,依托车站边缘计算节点的算力支撑、智能算法迭代和数字模型优化能力,将运营前检查与开站融合成自动开站场景,并将面向站务的功能测试任务、面向专业的设备状态测试任务与面向安全的底线测试任务统一纳入场景自主执行,形成以乘客体验为中心、安全管控为基准的价值闭环,最终实现技术创新成果向运营效能的实质性转化。
通过前瞻性的技术布局,所构建起持续创新的生态闭环还会形成倒逼机制,有效破解"建成即过时"的困局,确保技术演进始终与自身发展同频共振。例如,将卫生间、垂梯及智能客服中的紧急呼叫接入专业电话,在专业电话与办公电话系统上搭建融合通信,利用单兵5G链路,实现调度电话、办公电话与移动单兵的互联互通。智慧车站建设标准,将如同数字纽带般无声渗透在新建线路与既有线改造的协同推进中,既守护着不同代际系统的有机融合,又牵引着线网运营从设备管理向服务赋能的战略转型。
取得成效
新架构系统融合率提升至70%;物联网关提升了设备动态扩容管理能力,具备海量设备与数据接入管理能力,实际控制响应周期小于秒级。目前,先导站数字化融合管控平台替代传统管理工作约为80%、人工业务替代约为70%。车站能耗减低20%、减员33%、工单处置率提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