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为基・精准赋能:宁夏公路网运行监测系统

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2025-07-03 10:40:00
申报单位:宁夏公路管理中心
投上一票  

  一、总体介绍

  宁夏公路管理中心聚焦公路建管养事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设施数字化、养护专业化、管理现代化、运行高效化、服务优质化,切实加强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为全区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当前,公路建管养领域传统管理面临三大痛点:一是数据割裂。视频、气象、养护等系统独立运行,应急决策缺乏全局数据支撑;二是效率低下。事件依赖人工巡查,平均发现耗时超30分钟,资源调度依赖经验;三是服务短板。路况信息发布滞后,清排障响应超40分钟,公众满意度不足85%。

  针对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应急响应滞后、数据孤岛严重、协同效率低等问题,开发上线宁夏公路网运行监测系统,建成“1+5”普通国省干线应急保障监测平台,持续推进自治区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部省联动试点工作,实施路网运行智慧化提升工程,构建完成基于养护站、分中心、区中心三级管理架构的AI智慧巡检体系,实现日常养护管理全过程信息化。同步完成中卫下河沿等三座大桥应用桥梁健康监测模块及监测设施布设,试点开展桥梁轻量化结构监测。围绕“智慧扩容、安全增效、产业融合、机制创新”等方面,宁夏公路网运行监测系统聚焦交通事件监测、应急指挥调度、路网运行管理等场景,通过整合视频、气象、交调等10类数据,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路网韧性,构建“一张图”可视化系统和三级协同调度机制,实现事件自动识别、资源智能匹配与跨部门联动,有效提升了公路应急管理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支撑“交通强国”战略落地。

  二、主要做法

  (一)系统平台特点

  一是平台实现了交通行业数据的多源融合,并基于“一张图”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平台接入了宁夏全区桥梁、隧道、互通、重点路段等道路基础数据,结合了视频、交调、气象、桥梁健康监测等实时数据。同时对接了智慧养护平台养护站点、人员、物资、机械设备的实时数据和位置信息,整合了高速应急站点信息及物资,包括协同单位、应急专家、高速收费站点、高速出入口,全区136处防汛风险点和10处地灾监测点的位置落图及展示。为应急指挥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数据保障。

  二是平台具备了交通事件自动化识别能力,首次在国省干线上能够自动、快速、有效地识别出交通拥堵、事故、抛洒、违停、团雾、火灾等各类交通事件,一旦发现事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并提供了详细的事件统计分析结果,为日常监测人员提供了便利。

  三是平台提供了移动端工具,为掌握应急现场实时情况提供了信息化手段,管理中心与分中心值班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实时上报突发事件,一线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小程序将现场照片、处置情况等实时信息反馈回来,能够为应急管理决策提供更加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同时,应急决策人员可以通过平台及小程序端实时发布处置工单,更加便捷的实现智慧中心、分中心、应急现场的协同调度。

  四是本平台不仅面向事件应急提供服务,同时也对国省干线路况监测、设备维养、信息发布、清排障等工作提供了数字化手段,通过工单流转机制实现了日常作业留痕,也间接各项工作的上报数据进行了规范,为后续各项工作的分析、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二)思路目标及功能

  宁夏公路网运行监测系统以“一图统管、智能预警、平急结合”为理念,构建覆盖监测、预警、调度、处置全链条的智慧应急体系。

  图1. 宁夏公路网运行监测系统架构图

  宁夏国省干线公路网运行监测系统基于宁夏交通运输“一张图”,融合智能视频识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交通量调查、气象、桥梁、地质灾害等相关监测信息,通过泛在互联的路网运行感知网络,可实现国省干线路网实时感知、应急响应、数智管理和安全服务管理,为公众提供出行信息服务。同时,系统内重点建设了应急指挥一张图,以交通运输一张图为基础,实现了全区国省干线基础数据落图查看,结合应急调度模块,对于正在发生的应急事件,划分以事件发生为中心的5-25公里半径辐射圈,结合辐射圈第一时间调度事件的周边资源,同时可对应急物资,摄像机,公路站点等信息实现查询匹配以及一键定位功能,具有通过线路+桩号的方式一键查找定位的能力,通过系统可对值班人员电话、站点电话一键拨打,基本实现了“一张图、看得见、呼得通、找得到、调得动”的应急调度要求。

  宁夏普通国省干线日常养护管理子模块实现了全区国省干线巡检数据汇聚、完成了各类公路基础信息的融合,为公路管养、领导决策提供全方位数据支撑。

  宁夏普通国省干线桥梁健康监测子模块能够展示区内各桥梁监测点动态数据,实时掌握桥梁结构运行状态。

  宁夏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子模块能够实现灾害数据实时监测分析、实时预警,实现地质灾害预警处置的全流程管控。

  宁夏公路管理中心公路养护工程监管子模块支持“人、机、物、法、环”全方位和“建设、监理、施工”多层级全面管理,做到养护工程建设全过程“可知、可感、可测、可视、可控”。

  (三)主要举措

  数据底座建设方面,整合了6大类数据源(视频、气象、交调等),建立标准化接口,实现90%重点路段数据实时接入;智能感知网络方面,部署AI视频分析设备400余套,管控防汛监测点136处,覆盖全区高风险路段;协同调度机制方面,制定“5分钟预警、30分钟到场”标准,通过云视讯联动三级机构,资源调度半径精准至5公里;移动端赋能方面,开发微信小程序,支持一线人员实时上传现场影像,工单闭环率100%。

  图2. 宁夏公路网运行监测系统移动政务信创云平台

  三、取得成效

  2025年以来,宁夏国省干线公路网运行监测系统紧密围绕“精准监测、高效应急、智慧服务”的核心目标,积极响应“应急一体化”专项工作等重点任务需求,持续深化系统功能建设与应用集成,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了功能拓展与效能升级,显著提升了路网运行管理的智能化、协同化与可视化水平。

  (一)基础监测与信息管理能力全面夯实

  本系统在道路运行监测与设施设备监测层面新增多项实用功能。道路施工、管制信息实现了全流程线上化闭环管理,支持便捷的录入、维护与查询。视频监测能力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增视频墙功能,支持灵活选择1/4/6路画面组合,大幅提升多点位实时监控效率。同时,创新性接入了太阳能设备实时数据,动态展示设备电量与充电状态,为野外设施运维提供了数据支撑。在基础信息管理方面,完善了高速应急点位、救援队伍、执法局应急资源以及全区应急保障资源(涵盖点位、物资、人员、机械设备)的精细化维护功能,同时实现了国省干线应急保障数据的实时同步,为国省干线及高速公路应急资源“一张账”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应急指挥调度体系实现跨越式升级

  应急响应能力显著提升。本系统构建了覆盖“养护站-分中心-中心-厅级”的四级应急可视化指挥体系。一是“应急一张图”深度整合,智能应急辅助决策能力显著增强。基于“交通一张图”和交通、气象、国土等资源数据融合,实现精准定位与态势感知,输入路线名与桩号即可精准定位并展示周边资源辐射圈;应急事件模块支持按状态分类展示,点击详情自动定位事件中心并生成5-25公里影响范围。二是高效通讯与协同。集成一键呼叫功能,可快速拨打值班电话、站点及协同单位联系人,并创新实现拨打分中心电话时同步调取该分中心监控室实时视频,达成“音画同步”指挥。三是资源调度智能化。新增一键标点与应急梯队生成功能,支持在地图任意位置标注并自定义辐射范围,系统自动计算并就近展示梯队化应急资源,为快速响应提供决策依据。四是预案与信息管理。实现了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应急值班表、应急预案的在线维护与展示下载,并提供应急汇总大屏,全面展示全区应急资源与地市交通局保障信息。五是拓展了平台特色功能。进一步强化了重要桥隧(跨黄河桥及隧道)专项监测展示(应急可视化)、指令下发(一键群发短信)、以及预案生成(结合事件与周边信息,利用大模型技术自动生成,建设中)等高级功能。六是智能感知与扩展应用。部署AI视频分析设备,实现拥堵、事故等10类事件自动识别(准确率85%),未来计划接入“两客一危”车辆监控、涉水路面监测等功能。

  (三)实现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与“一张图”决策

  以“交通一张图”为底图,创新集成了全区国省道路线(国省干线、高速公路)、视频监控设备(国省干线、高速公路)、情报板、多类型应急点位(高速、国省干线、执法局)、公路站点、医疗消防等协同单位、地灾监测点、防汛风险点及应急专家等核心要素,实现应急资源空间分布的“一图统览”。平台集成全区136处防汛点、10处地灾监测点等数据,实时接入视频、气象、桥梁健康监测等信息,并通过“一张图”实现全域资源可视化展示。创新采用“桩号+线路”一键定位技术,5秒内完成应急资源匹配。实现事件响应平均时间由30分钟缩短至20分钟。

  (四)建立三级协同调度体系,开发移动端工具

  构建“中心-分中心-养护站”三级应急体系,开发移动端小程序支持事件实时上报、工单智能派发及处置闭环管理。结合云视讯系统,实现跨层级指挥协同。工单处理效率提升50%,清排障响应时间压缩至25分钟,公众信息覆盖率稳步提升。

  四、展望

  后续,宁夏公路管理中心将进一步提升平台能力,深化数据融合。在国省干线工程项目监管子模块、智慧养护子模块建成后,平台会逐步接入工程建设、道路养护等数据,同时新增和加密智能感知设施点位,补充高速公路、农村公路的相关信息和设备资源,形成数据全面融合的全区公路运行监测体系。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平台也会不断结合国省干线公路特点,切实满足管理人员需求,加强人工智能发挥的作用,补充例如两客一危、涉水路面监测、应急车辆实时定位等功能,提供更多符合实际管理工作需要的智慧化手段,逐步实现“用数据出行、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的管理机制,不断提升行业监管水平和公众服务水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