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江河全覆盖的港口安全监管信息平台

2025-07-03 11:28:32
申报单位:江苏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 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投上一票  

  2019年,随着《交通运输部关于修改<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2019年第34号)、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等文 件的发布,国家对港口安全监管提出了更高标准、更严举措。同时 根据交通运输部《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指南》要求,以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为核心,进一步强化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 管,建设涵盖全省沿江、沿海、内河全部港口危货企业的安全监管 信息平台,为省市县三级监管部门提供业务支撑。平台于2020年12月通过验收,目前处于上线运行阶段,平台整体运行安全、平稳。

  江苏港口及其仓储是石化产业的基础支撑和生命线,港口危险货物吞吐量、码头数、储罐数均居全国前列。江苏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主要呈现“四多四大”的特点:一是港区内危险货物储罐数量多、容量大。我省交通部门监管的危险货物储罐有2600余个。二是危险货物码头泊位数量多、规模大。现有港口危险货物经营企业312家,从业人员约5万人。三是港口危险货物品种多、作业吞吐 量大。港口危险货物作业品种400多种,其中常见作业货种20多种,涉及爆炸品、易燃易爆气体和液体、腐蚀品等。四是港口重大危险源数量多、风险大。全省构成重大危险源的港口企业57家。

  海江河全覆盖的港口安全监管信息平台,通过危险货物作业全 过程监管、重点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监管、港口企业的全人员监管并 结合三维 GIS、BIM、物联网等技术,扎实做好港口危险货物仓储企 业储罐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防范工作,以此落实国家关于港口安全

  监管最新要求,以及作为江苏省危险货物监管“三全三实”特色要求的有效抓手,使江苏省港口安全监管迈上新台阶。

  (一)技术路线

  为贯彻交通强国战略、落实“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举措,以智 慧港口发展为主线,以物联网、三维GIS、BIM、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紧紧围绕提升港口安全监管存在的难点、痛点,创造性地提出通过构建海江河全覆盖的港口安全监管信息平台来强化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具体技术架构见图。

  图 总体架构 

  (二)项目成果

  平台创新性地建成了一套全面、高效、履职的业务系统,实现监管要素精细化管理;构建了一套及时主动防控的预警机制,建设了基于GIS和物联网的三维可视化、动态监管场景模型,实现储罐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集装箱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基于实时视频平台集中监控、风险分级管控等,实现对潜在风险、违法行为的主动、及时预警;组建了一套资源完备实用的应急保障体系,汇集应急专家、队伍、物资等应急保障信息,实现战时资源可调配;建立了一套基于三维实景的危险货物事故及应急仿真分析模型。

  1、危险货物作业全过程监管

  运用非现场监管方式,实现危货作业申报审批、装卸作业过程监管、风险隐患双重管控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

  2、重点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依据《石油化工码头及库区安全设施配备目录和技术要求》等 规范要求,详细记录设备信息,对设备进行过期提醒,实现对港口 安全相关设备的全覆盖。针对重点设备设施,督促企业定期录入检 测检验信息,实现对重点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3、港口企业的全人员监管

  平台实现对港口安全监管相关人员的监管,对人员从业资格信 息及培训信息进行登记,具备证书到期提醒功能。

  4、实时、实景、实控

  融合运用三维GIS、BIM、物联网等技术,三维实景展现港口危险货物仓储企业储罐及其附属设施,实时监控温度、液位、压力、 可燃气体等动态监测指标,实现实景建模、实时监测、实控闭环。

  (三)取得成果

  平台自上线以来,企业通过系统共作业541706单,作业量8.9亿吨,作业货种510种;企业通过自查,上传隐患2.4万余条,管理部门督查发现隐患3.37万余条。通过非现场监管核查,每年现场检查次数从3700余次降至1000余次,大大节约了人力、车力、财力,大幅提高管理效率;通过与海事船载危货申报自动比对,全省查处10余起港口危险货物作业瞒报漏报;将企业的安全评价报告、附证允许作业货种,与实际作业货种进行比对,为判别高风险作业 许可提供支撑,全省累计取消高风险货种1019种;提升全省港口安全应急处置水平,通过危货企业安全生产数据资源保障,全面支撑 应急演练演习。

  海江河全覆盖的港口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已全面应用至江苏全省 港口危货的安全监管工作中,为加强全省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 预防和减少危险货物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 提供了科学支撑。并推广至全国各省,目前已在湖北省、海南省、安徽省应用或方案落地。

  海江河全覆盖的港口安全监管信息平台的推广应用将为港口行 业发展、世界一流港口的建设、交通强国的建设提供坚实保障。项 目建设经验在行业内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