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奏响贵州山区公路管养的华丽乐章
一、实施背景:交通浪潮下的挑战与机遇
在祖国西南的版图上,贵州,这个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被126万座山头深深镌刻的土地,曾经山峦是横亘在发展道路上的天堑,重重叠叠的山峰,将贵州的乡村与外界的繁华远远隔开。但18.5万公里的农村公路,宛如灵动坚韧的丝带,在峰林间蜿蜒穿梭,一头系着山里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头则连着山外广阔世界的机遇与希望。
近年来,村BA、村超等充满乡土气息的乡村赛事火爆 “出圈”,让贵州的乡村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使得交通流量呈井喷式增长。路长难巡,路况难析。传统的人工管养方式,如同一位疲惫的老者,在新时代的浪潮下举步维艰,而如何破局,高效管养公路,保障交通顺畅,成为摆在贵州公路人面前的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在时代的催促下,借助科技力量提升公路管养水平,成为贵州交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场科技赋能公路管养的变革悄然拉开帷幕。
二、主要做法:创新驱动,数字技术重塑公路管理模式
(一)“雪亮工程”巧借力,点位观测显神威
随着城市治安防控,公安、应急等部门部署的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平台“雪亮工程”摄像头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有调查数据表明:全国已经安装摄像头超过2.5亿台。合理利用这些治安防控的监控摄像头及图像资源,将之用于公路路况监测,不但可实现公路路况的实时监测,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公路交通领域电子设备的采集和维护费用。
贵州省凯里公路管理局与贵广网络黔东南公司合作,利用“雪亮工程”的监控硬件资源,通过巧妙的资源共享,这些摄像头摇身一变,成为公路管理的得力助手。
24小时不间断的实时监控,让公路上的一举一动都清晰可见。车辆的行驶状况、路面是否有障碍物,一切都逃不过这双“智慧之眼”。这种监控模式的应用几乎零成本,无需额外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新的监控设施,就极大地提升了管理效率。无形中节约了公路部门需要自己增设监控的建设及维护费用,人力和物力成本大幅降低。以凯里公路管理局为例,初步利用“雪亮工程”的监控数为85个,每个监控前端建设及后期维护的费用约为3万/台,通过资源共享,节约了255万元的投入,就能使公路管理变得更加及时、精准,如同为公路管理装上了“智慧大脑”,让每一条公路都在掌控之中。
(二)移动观测补短板,“公路哨兵”守平安
在“雪亮工程”无法覆盖到的重点路段。有这样一群忠诚的“卫士”—— 便携式可移动监控设备“公路哨兵”。它们静静地矗立在容易出现问题的路段,如陡坡、弯道、地质灾害易发区等,时刻保持着警惕。
这些“公路哨兵”拥有敏锐的“感知力”,一旦监测到路面障碍、坍塌等异常情况,便会迅速触发警报,采集到的信息如同插上翅膀,第一时间传递给指挥中心,值班人员收到警报后,应急抢险队便争分夺秒地赶赴现场处理。避免了巡查发现险情需要时间而导致处置滞后的问题,在它们的守护下,过往车辆在这些特殊路段行驶时更加安全,为山区公路的安全通行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三)客运车辆变身“巡查员”,“以车代人”效率高
穿梭在山区公路上的客运车辆,也在这场公路管养变革中同样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们不再仅仅是运送乘客的交通工具,而是摇身一变成为公路管理“流动巡查员”。利用客运车辆上安装的对路摄像头对辖区内开展动态巡查,每天往返的客运班次巡查覆盖率高达管养路线85%的里程。
如此一来,公路巡查的覆盖面大大拓宽,原本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才能完成的巡查工作,现在变得更加及时、全面。而且,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无需专门安排大量人员进行巡查,既节省了人力成本,又提高了巡查效率,可谓一举多得。一辆辆客运车辆,就像跳动在山区公路上的音符,奏响了高效公路养护的新旋律。
(四)车载巡检轻量化,“公路医生”来巡诊
公路,如同人一样,也会“生病”。为了及时发现和治疗公路的“疾病”,引入了“公路医生”设备。它凭借先进的技术,拥有一双能洞察秋毫的 “火眼金睛”。
无论是路面上细微的裂缝,还是逐渐形成的坑洼,亦或是防撞波形护栏的损坏,都无法逃过 “公路医生” 的检测。一旦发现问题,它就会迅速生成详细的诊疗报告,报告中不仅清晰地指出问题所在,还会给出专业的修复建议。而且,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它会持续发出警报,就像一位尽责的医生,不治好病人绝不罢休。在“公路医生”的呵护下,公路设施始终保持完好,公路的安全性得到了有力保障,路况优良率始终维持在90%以上,为司乘人员提供了更加可靠的通行环境。
(五)凝冻监测智能化,“寒冬卫士”保安全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冬季湿冷,山区公路的弯道极易出现“薄冰”,这给行车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而气象传感设备“寒冬卫士”的出现,如同黑暗中的灯塔,为恶劣天气下的公路安全通行指明了方向。
这些设备安装在易出现“薄冰”的路段,时刻监测着公路的温度、风速等气象数据。一旦监测到可能导致路面结冰的气象条件,设备会立即发出自动预警。值班人员收到预警后,能够提前做好抗凝保通应对工作。“寒冬卫士” 为抗凝保通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让公路在恶劣天气下依然能够保持安全畅通,守护着每一位过往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三、显著成效:数字赋能,公路管理实现多维度提升
(一)公路养护智能化升级,提升养护质量与效率
在公路养护方面,通过整合“雪亮工程”资源和利用客运车辆动态巡查,能更及时、全面地获取公路路况信息。大量的视频数据为公路养护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养护人员可以精准定位隐患位置,并快速解决。车载轻量化公路巡检设备的应用,实现了公路病害的自动化识别、采集和上传,形成精准的“诊疗报告”。这一系列举措让公路养护从传统的人工粗放式管理转变为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有效提升了养护质量,延长了公路使用寿命,降低了长期养护成本。
(二)公路应急抢险高效化推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在公路应急抢险方面,“公路哨兵”和“寒冬卫士”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措施为公路应急抢险争取了宝贵时间,使应急抢险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大大提升了公路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路产维护可视化加强,保障公路资产安全
在路产维护方面,也实现全方位、可视化管理,有效监控公路路产的状态。这种可视化管理不仅提高了路产维护的及时性,还增强了路产保护的力度,有效防止了路产资产的流失和损坏,确保了公路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如今,“雪亮工程”、“公路哨兵”、客运车辆巡查、“公路医生”以及气象传感设备这五项举措紧密配合,如同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山区公路管养的监控闭环。曾经困扰公路管养的重点、痛点、难点问题,在这个高效的监控闭环面前迎刃而解,公路管养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贵州“四好农村路”的发展也在这场变革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最初的示范引领阶段,逐步迈向全域达标阶段,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养护和运营水平实现了全面提升。一条条平坦宽阔的农村公路,不仅方便了村民的出行,还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游客,为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成为乡村繁荣发展的坚实交通保障。
贵州在山区公路管养方面的创新实践,无疑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零成本利用 “雪亮工程”、创新使用客运车辆巡查等模式,展现出成本低、效率高、易推广的显著优势。这些成功经验,如同星星之火,有望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燎原之势,推动我国交通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相信在未来,贵州将在交通强国建设的道路上继续加速前行,续写交通发展的辉煌篇章,也期待更多地区能够从贵州的经验中汲取灵感,共同绘就我国交通事业蓬勃发展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