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信共翔系统赋能数字交通出行服务创新
多式联运全流程解决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一、 实施背景
中国航信共翔系统通过提供多式联运全流程解决方案赋能数字交通出行服务创新的实施背景源于全球交通出行模式的变革需求、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交通出行模式的转型需求
(1)单一运输方式的局限性:传统交通依赖单一运输方式(如公路、铁路、航空等),存在效率低、衔接不畅、资源浪费等问题,难以满足用户对“门到门”无缝出行体验的需求。
(2)多式联运的整合优势:不同运输方式间信息孤岛、标准不统一、协同效率低,通过整合不同运输方式(如“空巴联运”“空铁联运”),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旅客出行效率,成为全球交通发展的趋势。
(二)数字技术的驱动
(1)数据互联与智能化: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技术成熟,为多式联运提供了实时数据共享、动态路径规划、智能调度等能力。
(2)平台化服务需求:旅客倾向于通过一站式数字平台(如APP)获取行程规划、票务预订、实时追踪等服务,推动多式联运与数字出行服务的深度融合。
(三)政策与可持续发展压力
(1)碳中和目标:全球范围内对减少交通碳排放的要求(如欧盟“绿色新政”、中国“双碳”目标),促使多式联运成为低碳交通的重要抓手,多式联运可系统性降低全链条碳排放,同时提升出行效率,最终实现“流动性”与“可持续性”的平衡。
(2)国家战略支持:国家政策鼓励多式联运发展,例如国家《“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多式联运和智慧交通建设。
在此形势下,中国航信积极参与数字交通出行服务创新工作,基于中国航信共翔系统(即:旅客服务系统)构建多式联运平台,打造综合性、一站式、一体化多式联运客票销售和服务平台,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实现“一次购票、一次支付、一证(码)通行”。
二、系统建设目标和方案介绍
(一)系统建设目标
基于共翔系统构建多式联运平台,对空巴联运、空铁联运、空水联运的多种联运模式进行支持。
(二)系统建设方案
(1)多种模式实现非航运输资源的获取和联运组合
共翔系统支持与非航运输资源的系统进行平台级连接以获取非航运输资源,也支持利用共翔系统的库存和运价模块对非航运输资源的班次、库存和运价进行维护。
共翔系统会将获取到的非航运输资源映射成航班形式,这种映射模式的优点是在展示形式上与航班展示类似,却无须占用航空公司有限的航班号资源,很适合多式联运产品的大规模推广。同时,将非航运输资源映射成航班,也使得航空公司可以利用共翔系统的航班管理模块对多式联运的中转点、最小和最大衔接时间等进行设置,既方便航空公司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进行航班与非航运输资源开展,灵活的多式联运产品组合,也能有效减少航空公司培训是实施成本。
在全网联的业务模式下,依靠共翔系统的联程算法模型,通过综合计算多种交通运输资源的线路资源、班次动态及机场最短中转时间等因素,精准实现多式联运产品的动态匹配与动态连接,实现多式联运产品的动态化、网络化、数字化。我们可以通过不断优化联程算法与保持机场最短中转时间的更新,更好的实现多式联运产品的动态衔接,进而提升旅客的出行效率。
(2)多式联运平台化、全渠道、一站式购买
随着共翔系统在多式联运领域数字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共翔系统已完成对机票与非航运输资源的一次购票、一次支付的支持。一站式跨多种运输方式的票务购买为旅客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数字化,全网联的业务场景下,共翔系统既可以优化算法,推荐更加合理的多式联运产品组合和运价计算结果,以保障各运输实体的收益,同时,又可以通过标准模式,实现多种交通出行方式一站式购买,保证旅客的出行便利性。
基于共翔系统平台化特点,所有在共翔系统托管的航空公司都可以直接参与多式联运业务合作,无需通过其他技术实现。另外,可便捷支持所有接入共翔系统的销售渠道开展多式联运业务,实现旅客多式联运产品的全渠道购买。
(3)多式联运交付保障体系
在进行多式联运产品出票前,会在共翔系统中录入旅客的购买证件信息,如护照信息、身份证信息等。购买时证件信息会同步传输给非航运输系统,因此在对多式联运产品进行交付时,旅客可凭购买时提供的证件信息实现一证出行。
由于共翔系统能够提供航班与非航运输交通工具的动态连接与一站式销售,因此,旅客行程数据在共翔系统中真正实现了整合。在销售环节实现整合的多式联运数据可在离港交付环节直接使用,不需要在离港环节再次检索与关联,有条件的机场可基于此对多式联运旅客提供如行李直挂等便捷旅客中转的服务。
(4)国际标准助力多式联运国际化
共翔系统对多式联运全流程的支持,在与非航交通运输系统间的交互全部是在国际航协(IATA)NDC(新分销能力)和ONE Order(全单)标准规范下开展。通过共翔系统实现的多式联运业务已支持使用国际行业通行标准。因此,将会更加便捷的实现国内交通运输大循环与国际航线网络的连接,扩大交通运输网络的连通性。
三、项目的创新性
中国航信共翔系统多式联运全流程解决方案通过数字化技术整合多种交通方式,为数字交通出行服务带来以下创新性:
(一)模式创新
(1)多式联运整合:首次将航空(中长途)与非航运输资源(短途)进行平台级深度整合,通过平台实现“一票通订、一证通行”,解决传统换乘中购票分离、信息割裂的痛点。
(2)动态资源调配:基于实时的航班计划和非航运输计划进行多式联运衔接,提升衔接效率。
(3)规模覆盖:通过共翔系统与非航运输资源的连接,可支持所有在共翔系统托管的航空公司开展多式联运业务,减少航空公司自行开展多式联运业务的资源投入和时间成本。
(二)服务创新
基于中国航信共翔系统构建的多式联运平台,其多式联运数据在离港交付环节可直接使用,有条件的机场和航空公司可基于此数据为旅客提供行李直挂等延申服务,以提升旅客的无感换乘体验。
(三)生态创新
基于中国航信共翔系统构建的多式联运平台为吸引中小规模的非航运输资源接入降低了技术门槛,可快速扩大三四线城市机场向周边的覆盖网络;同时,匿名出行数据可反哺城市交通规划,优化机场至周边城市的交通运营线路设置,构建协同网络。
四、应用效果
多式联运平台的构建不仅提升了交通效率,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还在社会层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降低整体出行成本
航空运输以其高速性和远距离运输能力,成为旅客出行中关键的一环,而非航运输则可以在短途运输和最后一公里中发挥其灵活性和低成本优势。多式联运平台通过整合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可吸引原本因换乘不便而放弃飞行的旅客,如短途旅客或预算敏感型旅客;同时,平台支持航空公司针对多式联运产品提供优惠折扣,这将比单独购买机票和非航交通运产品更便宜。另外,平台支持旅客基于始发地和目的地的线路查询,通过智能算法为旅客规划性价比高的多式联运产品,可降低旅客出行的综合成本。未来航空公司可以尝试用非航交通工具替代支线航班(如机场到周边城市),可减少乘客最后一公里的交通支出,进而削减旅客的末端交通成本。
(二)提升枢纽机场辐射能力
非航交通运输网络可将机场腹地延伸至300公里半径(相当于高铁1小时圈),这将明显扩大枢纽机场的覆盖范围。同时,多式联运可以在方便旅客出行的同时,也为干线航班提供稳定的客源输送。例如,汉莎航空在慕尼黑枢纽的联运项目使区域航线客座率提高8%,中国北上广深等干线机场及其周边人口相对密集,其对干线客座率的提升将更加显著。
(三)促进区域经济协同效应
多式联运能够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特别是通过国际航线连接世界各地,有助于地方区域经济的开放性和国际化。同时,通过非航运输资源网络扩展机场的辐射范围,可以提升中小城市机场价值,并拉动当地旅游消费增长。未来可以与机场周边酒店、景区联合推出套餐,形成“交通+住宿+景点”消费闭环,以激活区域经济。国际机场协会(ACI)在《多式联运与机场经济影响》(2019)中提出,中型枢纽机场引入非航联运交通工具后,平均新增就业约40-100个岗位(司机、调度、客服等),且本地化率超90%,多式联运业将创造更多的当地就业机会。
(四)提升公共交通普惠性,促进社会公平
通过非航交通运输网络将偏远地区接入航空枢纽,提高了航空运输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丰富了旅游产品的种类,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外溢效应。城市游客通过多式联运更便捷到达乡村旅游点,可反哺乡村经济。同时,偏远地区居民通过多式联运可快速抵达三甲医院、高校等,可使中小城市、乡村和偏远地区居民享受高效出行,带动欠发达地区资源流动。缩小了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五)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多式联运通过优化运输路径和运输方式,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世界银行研究,每投入1美元于联运基建,可产生7美元的社会综合回报,其价值远超单纯经济收益。另据国际交通论坛(ITF)预测,至2030年全球多式联运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美元,成为综合交通体系的盈利增长极。
中国航信共翔系统通过积极构建“民航+”生态圈赋能数字交通出行服务创新。多式联运平台通过系统性重构交通服务链,填补了综合交通体系中“最后一公里”与“长距离出行”间的空白,正在实现从"被动衔接"到"主动协同"的质变,为数字交通、智慧城市提供核心基础设施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