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速淄博西智慧云收费站建设与创新出行服务

2025-07-04 11:14:50
申报单位:山东高速淄博发展有限公司
投上一票  

 

 一、实施背景

  智慧高速作为智能基础设施的关键构成,在交通运输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自2020年起,交通运输部接连颁布多项政策,全力推动智能交通蓬勃发展。2021年,《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重磅出台,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精心打造一批交通新基建重点工程,培育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场景,制定并修订一批技术标准规范,加速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信息网、能源网的深度融合。同年,《数字交通 “十四五”发展规划》也相继发布,规划指出,到2025年,要深度推进交通设施数字感知,实现信息网络全面覆盖,运输服务便捷智能,行业治理在线协同,技术应用创新活跃,网络安全保障有力,构建完备的数字交通体系。

  当前,国内高速收费站智慧化进程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落地项目相对较少,且在提升思路和智慧化设备选用上存在同质化现象。如何借助先进理念和前沿技术,提升收费站智慧化管理与服务水平,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在此形势下,山东高速淄博发展有限公司勇立潮头,积极开拓创新应用思路,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可广泛推广的智慧云建设方案,制定一批行业适用的技术标准,为高速公路收费站点智慧化建设注入新动力。自2023年至2025年,公司选定淄博西收费站作为试点,启动智慧云收费站改造提升工程,持续完善配套设施,通过集成创新信息技术,不断提升通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主要做法

  (一)对标先进谋突破,云端模式启新篇

  建设初期,公司积极组织团队赴省内济南崮山、孙村东收费站,省外广州机场高速机场收费站、香雪收费站等地开展对标交流活动,深入调研省内外收费站智慧化建设情况。在充分借鉴前沿建设思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云收费”的标准化收费站系统构想。该系统致力于实现“全自助、全车型”的“预管控、预发卡、预交易”的两全三预功能,全力打造行业领先的智慧收费示范站点。“云收费”采用“云-边-端”协同架构,借助容器化、虚拟化应用部署技术,实现数据、业务、服务全面上云,有力支撑站级少人化、引导智慧化、应用云网化的新型运营模式,迈向准高速准自由流新境界。

  (二)融合科技创应用,精准感知畅通行

  基于激光雷达、视频监控、ETC天线传感等多模态数据融合的交通泛在感知,精准感知全车型车辆参数、交通事件等信息,打通人、车、路、站信息即时交互链路,实现ETC/MTC混合车道自助通行设备全覆盖,支持全车型自助通行。收费站布设省内首个全断面式预称重系统,实现车辆不停车、不减速无感动态检测,兼备轮廓检测功能。对入口的行人、禁行车辆,通过“AI识别、语音驱离、系统告警”实行预管控。引入自助发卡机器人、自助缴费机器人、特情处置机、折叠屏、智能灯带、手持终端等科技应用,实现通行效率大幅提升。

  (三)健全标准筑根基,规范管理促提升

  公司始终秉持全面提升高速公路收费站运营精细化管理能力、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宗旨,科学规划业务板块,从工作环境标准化、工作流程标准化、业务操作标准化等6方面制定详细的标准规范,编制涵盖收费站“全事项、全过程、全环节”的《高速公路收费站运营管理服务规范》,并发布团体标准。基于智慧化提升改造实践,公司还编制发布了《高速公路收费运营区域化管理规范》、《高速公路智慧云收费站智能化服务与管理规范》两项团体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与发布,有效促进了运营管理效率的提升和司乘服务质量的改善,在统一标准、规范管理、优化设计、保障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四)示范引领促协同,以点带面共发展

  公司高度重视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以淄博西智慧云收费站为示范站点,积极推动建设经验和应用创新成果向济潍高速、临临高速的收费站建设推广。在推广过程中,不断丰富建设内涵,拓展跨界融合领域,建设成效日益显著。随后,公司将智慧化与区域化管理有机结合,成功打造全省首批区域云值服务中心,将所辖全部智慧收费站纳入云值管理体系,这一举措标志着山东智慧高速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

  (五)智慧管控新体验,云值客服创便捷

  公司秉持“资源集约化、管控智能化、服务云端化”的建设理念,创新构建“1个中枢指挥+N个区域协同”的智慧管控格局。通过互联网云控平台,实现对多个智慧收费站的集中管理,推动收费管理从现场向后台延伸,路段级管理从分布式向集约化转变,站级管理从多人值守向少人值守发展,车道级管理从少人操作向无人操作迈进。集中云值中枢和区域云值服务中心均配备云客服功能,当司乘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只需按下车道“求助”按钮,即可直接连接云值客服坐席,开启“视频对讲+远程指导”的数字化服务通道,为司乘人员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六)聚焦服务优体验,驿站关怀暖人心

  在收费站口,公司精心打造了“自在行综合服务驿站”,为过往司乘人员提供点对点式一站式综合出行服务。该驿站是收费站在履行高速公路收费运营职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设施条件,为司乘人员提供高品质增值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驿站24小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目前已具备汽车充电、自动售货机、急救药箱、休憩歇脚、AED应急救援、免费茶水、书刊阅读、微波炉加热等多种服务功能。每逢节日,驿站还会推出具有节日特色的新颖体验活动。淄博西收费站日均车流量达1.5万车次,在这里,工作人员始终以热情周到的服务,为过往司乘人员排忧解难,使驿站逐渐成为司乘人员旅途中温馨舒适的临时家园。

  (七)加强宣传扩影响,多元推广树品牌

  公司切实落实新闻宣传责任,积极创新宣传方式,开展多样化宣传活动。与山东高速集团人才发展院携手合作,共同拍摄制作了“智行淄博西,慧享新旅程”直播课程,吸引了5000人次参与学习;与淄博文旅部门深度合作,开展“沿着高速游淄博”系列宣传活动,制作并发放宣传折页和文创产品,在收费站口设置打卡点。淄博西智慧云收费站的“两全三预”建设理念,受到中国交通报、大众日报、山东新闻联播、山东国资资讯等多家主流媒体和行业主管部门自媒体的高度关注,作为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进行聚焦报道,有效提升了智慧化收费站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实施成效

  (一)智慧出行再升级

  淄博西智慧云收费站项目的成功落地,标志着全省首个全感知准无人值守智慧云收费站正式投入使用。在淄博“烧烤热”“聊斋热”等旅游热潮期间,该收费站凭借卓越的大流量通行保障能力,赢得了司乘人员的一致好评。收费站车道采用新型手动栏杆机+镭视一体机+嵌入式卡机+一体化栏杆机的创新组合模式,以高集成化、简约化的装备,推动车道从传统“散装式”向一体化转变,有效提升了车道的稳定性和服务质量。通过云平台构建站级应用,减少了对传统车道工控设备的依赖,实现了原多类服务器资源的集成整合,为收费服务提供了更强大的支撑能力,让司乘人员的出行更加顺畅便捷。

  (二)通行效率大提升

  在站前200米处布设的全断面式预称重系统,实现了车辆不减速无感动态检测,对超限车辆提前进行有效管控。优化后的自助发卡系统,发卡机器人可提前读写CPC卡并自动吐卡等待领取,创新实现“卡等车”的预发卡功能;匝道预交易系统迭代升级后,平均ETC交易时间缩减60毫秒,整体通行效率提升35%。出口车道采用的“投卡式缴费机器人”,突破了传统插卡式自助收费模式,实现了快速处理、快速通行。智慧化改造完成后,入口发卡速度提升近46%,每分钟车道通行能力由12辆提升至21辆;出口缴费速度提升近48%,每分钟车道通行能力由7辆提升至13辆。云值服务中心整合收费现场数据、后台监控影像、设备管理接口、异常告警信息等业务,对各类特情业务进行集中化远程管理,平均特情处置时间缩短30%,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

  (三)降本增效见成效

  淄博西收费站借助自助发卡、缴费等设备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岗亭无人化管理;预交易系统与多目一体机通过信息交互,利用AI视觉算法进行车型信息甄别比对,有效实现出站前的智慧稽核,大幅降低了后期人工追逃投入。智慧云收费站建成后,淄博西收费站节省收费人员比例达20%,人工成本大幅降低。云值服务中心成功解决了1人难以同时处理多个特情的难题,实现1个中心值守多个站点N条车道,进一步精简一线人员比例达12.5%,达成区域路段整体降本增效的目标。

  (四)服务创新更贴心

  为进一步提升站口服务水平,公司建成首个多功能数智云舱,将应急值守和后台业务处置前移,该云舱可实时动态展示运行数据,全面监控全站状态,远程高效处置车辆特情,一键式响应司乘人员求助。同时,公司设置首个“一路三方”联勤联动工作站,整合交管、路政、路管业务,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在工作站内,还设置了“数智e站”,配备ETC办理等自助办理终端和便民服务官方“二维码”,并配备AED除颤仪等应急设备,为过往司乘人员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便民服务,切实推动“大运营”服务群众出行工作落地见效。淄博西收费站日均流量1.5万车次,通行的车辆络绎不绝,乘客们只要有难事,亲切的工作人员就会送上暖心的服务,这里正在慢慢成为过往司乘们的舒适温馨的临时家园。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