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百姓停车,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效能
一、实施背景
在界首,
车越来越多,
临时办事、买菜购物、看病就医、接送孩子还在为停车难烦恼吗?
不!用!愁!
界首智慧停车来解忧。
截至 2023 年上半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达 3.09 亿辆,停车难问题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五线蔓延,引发各级政府关注。2015 年 8 月起,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出台《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从土地、投融资、收费等方面引导停车行业,为智慧停车营造政策利好,推动城市级智慧停车进入黄金发展期。安徽省界首市《城市停车场专项规划(2015-2030 年)》明确,近期缓解重点区域停车矛盾,远期优化设施结构、引导产业化,形成 “配建为主、路外为辅、路内补充”“新城平衡、老城控制” 的差别化停车格局。
二、主要做法
(一)老城区,扩车位,保障“有位停”。
老城区多数老建筑未配建停车场,且商圈、医院、学校等区域集中,加之机动车保有量激增,就医、送学、购物等临时停车需求让停车难问题凸显,交通压力持续增大。经调研,白天商场、学校、医院等区域临时停车占比高,停车时长多在30分钟至2小时,可新增道路停车位解决短时间停放问题;夜晚居民小区周边停车需求集中于晚 8点至次日7点,可通过增建封闭停车场和立体车库缓解,补充老城区车位供给,切实解决车辆 “有位停” 问题。
(二)新城区,控车位,保障“按需停”。
新城区新建建筑多配建地下停车场,写字楼、政府部门等周边也设路侧泊位,停车资源本不紧张,但常出现路内泊位满、公共停车场闲置的资源错配现象,更有驾驶人图方便或逃避收费随意停放,导致道路秩序混乱。对此,可通过停车诱导保障资源合理使用,如建设停车诱导屏实时显示附近空余车位,引导车主规范停放,或由停车巡管员现场指挥,让车辆按需停靠,既盘活闲置车位,又维护道路秩序。
(三)整体建设界首停车一张网,保障“舒心停”。
为破解停车难题,界首推进泊位智能化改造与停车设施建设,构建 “全市停车一张网”。市民通过 “界城智慧停车” 小程序可实时查车位、错峰停,减少拥堵与碳排放。项目向 “出行 — 停车 — 充电” 一体化延伸,以技术创新提升民生幸福,为中小城市智慧化转型提供示范。
1.对停车场实施智慧化改造,提升停车资源感知能力。
基于界首停车资源现状调研,依不同场景分类规划,实施精准改造。方案立足现场环境,坚持 “一路一策” 原则,灵活采用地磁 + PDA、高位视频、立体车库、道闸及智能移动巡检终端等前沿泊位采集技术。
常规路段精准施策:对大桥北路等 13 条道路的 1609 个泊位,采用高位视频方案,以无人值守、广域监控优势实现一字型车位智能管理;胜利路等 14 条道路的 4000 余个泊位,运用地磁 + PDA 技术,通过微波雷达 + 地磁双模检测提升抗干扰性与检测精
高位视频调试
背街小巷灵活改造:东升路等狭窄道路的 1000 余个泊位,采用移动视频识别方案,依托装载视频识别与北斗定位模块的电动自行车采集车位信息,施工无需破路,支持顺停、斜停等多场景,且可与无线地磁联动自动录入数据,提升管理效率。
封闭停车场智能升级:天安路等 4 条道路的 15 个停车场、506 个泊位,采用道闸 + ETC 天线模式,实现车牌自动识别与云端数据管理,部分停车场接入 ETC 云平台支持无感支付;5 个立体车库、855 个车位接入智慧城市停车平台,集成车位预约、线上缴费、反向寻车等功能,车主可通过手机扫码或无感支付快速离场。
2.建设智慧停车一体化平台(一张网),保障停车资源有偿使用。
界首市城市智慧停车一体化平台,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北斗定位等核心技术,构建城市级静态交通体系。平台包括车主服务、停车运营、支付结算、停车监管、数据共享五大功能板块,面向运营方、停车人、政府等多元主体,整合路内外停车、城市诱导、智能充电服务。通过统一管理停车资源,既满足政府对停车资源的审核调控,又助力运营企业高效管理,还能让车主通过小程序实现找车位、导航、电子支付等功能。
(1)车主服务子系统
车主服务以微信、支付宝双小程序 “界城停车” 为入口,集成十大功能模块,打造全流程便捷停车体验。在信息查询与导航方面,平台支持停车场与泊位多维度检索。车主既可通过列表、地图直观查看路内、封闭、立体车库等各类公共停车场的收费标准、充电桩等详细信息,也能借助 GIS 定位快速获取周边空余车位并一键导航。停车缴费开票实现线上化,扫码或输入车牌号即可完成支付,绑定车辆后可自助开具电子发票,支持车主选购月票、年票,大幅降低高频停车成本。平台提供反向寻车、7×24 小时智能客服等特色服务,车主可上报违停车辆,周边商户注册后能采购停车时长券供顾客使用,实现多方共赢,提升停车服务便利性与城市管理效能。
(2)停车运营子系统
停车运营平台整合路内、路外封闭停车场及立体车库等停车资源,运用车位检测器、物联网、北斗定位等技术,实现停车位状态监测、车辆信息采集、设备运维等全流程管理,涵盖诱导、财务、商户、巡检等功能模块,达成 “运营人员、在停车辆、泊位资源” 三位一体智慧化管控。此外,平台增值服务模块拓展多元功能,提供停车充电服务,支持车位共享与分时租赁,提供电子发票服务,并打造积分兑换商城,联动周边商户与汽车后市场服务,深度挖掘停车场景价值,提升运营效益与用户体验。
(3)支付结算子系统
系统对接微信、支付宝等多元第三方支付渠道,支持巡管员扫码、车主扫码等多种付费方式,兼容公众号、app 等入口,满足运营企业与车主对支付的多样需求。同时,构建 “四个统一” 管理体系,实现支付全流程闭环管控,保障交易清晰可查,助力停车运营企业精准核算业务收入。
(4)停车监管子系统
停车监管子系统聚焦政府与企业管理需求,提供静态资源与停车行为双重监管。可实现社会停车场备案、收费监督、泊位监测,以及违停处置、套牌车监控、可疑车辆布控等,还能处理服务投诉与信用管理,助力政府统一监管,优化停车秩序与效能。
(5)数据共享子系统
数据共享子系统遵循国家规范,搭建安全可控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与城管、公安交警等政府部门的数据互通,并向公众和第三方开放数据目录、API 等能力。该系统赋能运营平台,深化智慧停车服务,拓展业务场景,构建产业生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3.建设多级诱导系统,提升停车资源使用效率。
通过构建 “区域引导 - 主要路口 - 停车场入口” 三级诱导体系,提升停车资源效率。依托全域交通大数据,区域级诱导通过道路电子屏,引导车辆向低饱和度区域分流;路口级诱导针对热点区域,将周边停车场剩余车位信息实时投映至路段 LED 屏;停车场级诱导屏则精准显示场内空位,结合手机导航实现车位级引导。三级系统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环环相扣,减少无效交通流,使停车资源利用率提升超 30%,切实将 “停车难” 转化为 “停车易”。
(四) 科技+人防,筑长效机制。
界首市智慧停车一体化平台在科技赋能基础上,构建多元长效保障体系。依托政府停车管理联席制度,搭建政府主导、企业执行、市民参与的协同治理架构,凝聚管理合力;打通停车管理与市政、交通等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与业务联动,巡查员拍照取证可直接作为违停处罚依据,提升执法效率;政府将恶意损坏设备、欠费等非文明停车行为纳入诚信体系;建立规范调价流程,运营公司提交详实调价依据,经政府论证复核后实施,确保管理科学性与服务可持续性。
三、初步成效
通过界首智慧停车巡管员与市交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城区车辆违停现象已得到显著改善,违停率大幅下降。核心区域平均寻位时间从20分钟缩短至5.7分钟,停车场管理成本下降20%,车位资源利用率提升至80%。更值得关注的是,停车纠纷报警量下降68%,平台上线后的以科技赋能服务升级,实现多维突破。
(一)服务提质与低碳增效:平台以毫秒级精度记录停车时长,消除计费争议;移动支付支持多渠道缴费,10秒内完成支付,规避人工收费漏洞。同时,智能调度减少车辆无效巡游,单辆车日均减驶 1公里、降碳216克,年减排265.08吨,相当于新增1.5万棵绿树。
(二)技术驱动降本增效:高位视频与封闭停车场应用无人值守技术,自动识别计费、支持 “先离场后付费”,界首高铁站两个停车场年节省成本超20万元,运维效率提升40%。车牌识别率达99.9%,高峰通行速度提升3倍。
(三)创新模式引领变革:自研移动巡检车融合北斗定位与视频识别技术,“边骑边拍”自动采集车位数据,替代人工管理;“界城停车”小程序实现车位实时查询、精准导航,结合车牌自动识别与无感支付,打造“线上查位—智能通行—自动结算”全流程服务,为城市停车管理提供智慧范本。获得实用发明、外观专利和相关软著等。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夯实技术根基:完善智慧停车技术标准与数据汇集管理体系,优化一体化平台实现静态与动态数据全汇集,依托监管子系统构建全市停车 “一张图”,建立供给能力评价与监测机制,为政策决策和交通治理提供数据支撑,持续破解城区停车难题。
(二)拓展应用场景:智慧停车向多元场景延伸,ETC 无感支付、错时共享停车、医院预约停车等功能落地,构建 “信息查询 - 诱导 - 支付” 生态闭环,无缝嵌入通勤、就医、购物等生活场景,以 “停车即服务” 提升市民幸福感。
(三)复制成熟模式:从四川青神 V1.0 到安徽界首 V4.0,我司智慧停车项目已在全国多省市落地,历经四次版本迭代,技术与服务持续升级。以界首为样本,正将成熟模式向更多城市推广,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可复制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