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个案收网、集群战役”全面打击假冒集装箱车逃费

2025-07-03 11:18:12
申报单位:浙江省交通集团高速公路台州管理中心
投上一票  

  一、【案例介绍】

  (一)线索挖掘

  2022年6月,浙江省交通集团浙高运公司台州管理中心稽核组,通过集团高速公路营运数据分析系统排查,发现部分J1国际标准集装箱(以下简称集装箱)车辆运输非集装箱,却享受浙江省内集装箱车通行费优惠政策,存在偷逃高速公路通行费嫌疑(浙江省为提高通行效率,对安装并使用专用ETC车载装置且类型为J1的集装箱运输车辆,省内通行不需预约,可享受通行费六五折优惠)。该情况引起了公司的高度警觉并立即组织稽核人员进一步排查相关车辆数据,共筛排出1600余辆疑似假冒集装箱车,形成“疑似逃缴车辆库”,并进行重点跟踪关注。

  (二)稽核过程

  台州管理中心稽核组通过部客服服务支撑平台的发票数据查询,以及省级稽核平台的行程查询,梳理收集相关疑似逃缴车辆证据、通行流水以及ETC办理等信息。并整理出近期可能会在辖区内收费站进出的嫌疑车辆信息,进行重点追踪。

  2022年7月7日上午,台州管理中心稽核组通过追踪,预判“疑似逃缴车辆库”中的一辆浙J86***牌照车会在辖区临海北收费站下高速,于是火速协同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公安机关,成功布控拦截该嫌疑车。由于前期系列图文数据等证据收集充分,三门公安机关当即予以立案侦办。

  该案在进一步侦查过程中发现,该车使用的“J1集装箱专用车载装置”是通过“黄牛”,利用虚假证件信息违规办理。

  2022年9月至11月期间,三门公安机关陆续抓获ETC代办“黄牛”嫌疑人4名。通过嫌疑人供述及交易记录,发现有344余辆车以相同的方式违规代办集装箱专用车载装置。

  为加快推进追缴流失通行费进度,防治同类逃费行为态势的蔓延。浙高运公司台州管理中心迅速成立打逃专案小组,抽调所有稽核力量,进行逃费证据挖掘梳理。经过省路网中心、集团营运专班等多方协助下,精确获取车辆经营资质及范围,通过近半年加班加点持续推动,专案小组通过部省级稽核平台、门架抓拍图片及录像系统,筛排数十万条流水,梳理有效图文证据。其中195辆假冒集装箱车辆偷逃通行费行为证据充足,涉案金额达400余万元。叠加集团营运数据分析系统在收费车道设置数字智能布控,确保陆续成功拦截涉案车辆。

  (三)稽核结论

  因涉及逃费车辆数较多涉及面广且金额大,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公安机关将专案逐级上报公安部,获批以“集群战役”模式在全国范围内侦办。截止2022年底,三门“假集卡”打逃专案,共成功追缴通行费372.2万元,涉及146辆车。其中,现场共抓获100辆次,追缴通行费236.36万元;主动补费达46辆次,补缴通行费135.84万元,在业内引起极大震慑。

  二、【经验总结】

  1.夯实稽核人员业务基础。通过“理论+实践”“线上+线下”,层层开展培训会、经验交流会等,持续加大稽核业务培训力度。通过稽核业务钉钉群、微信工作群共享各班组稽核成果及典型案例,沟通交流日常业务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一步规范各级稽核人员业务操作流程,切实提高全员打逃意识和稽核工作水平。组建打逃群,实时发布打逃动态、时时督导工作进展、时时交流打逃想法,营造人人参与、个个争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打逃氛围。

  2.数字驱动突破打逃瓶颈。精准锁定疑似逃费车辆是高效打逃的关键,在省路网中心及及集团营运专班等多方协助下,利用部省级稽核系统、集团高速公路营运数据分析系统等平台,通过数据信息化流水筛排、设置钉钉机器人信息自动提醒、车道数字智能布控等,为打逃追缴路径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实现对嫌疑车辆的精准查证、精准查处打击,形成“发现逃费—确认逃费—拦截追缴”的数字“E”张网。

  3.稽核标准化提供证据支撑。日常对稽核业务实行标准化管理,从“车辆排查—逃缴车辆证据链采集—工单创建—处理追缴”等,全流程进行业务标准化,确保了从数据筛排到立案证据提供全过程规范和有效。

  4.警企联动实现“颗粒归仓”。进一步深化警企合作机制,在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人力共享、联合稽查等方面加强协作,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国家高速公路正常通行收费秩序,形成打击偷逃高速公路通行费的强大震慑力和持续高压态势。

  
图1:现场辨别假冒集装箱车辆

  
图2:打逃专案小组加班梳理流水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