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打击、源头治理 八所海事局查处危险货物瞒报案
一、案例简介
2024年3月,八所海事局通过大数据筛查发现,申报员符某在“舟某海”轮煤炭运输中存在严重瞒报行为。符某将实际载运的污染危害性货物B组煤炭,虚假申报为普通散装固体货物C组粉煤灰,企图逃避海事监管。经查,符某在明知货主提供材料明确货物性质的情况下,心存侥幸篡改申报信息,构成《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的“谎报污染危害性货物”违法行为。海事部门依法对其处以人民币2.8万元罚款,并记“两员”积分10分。本案通过精准核查与源头追责,揭示了危险货物申报环节的监管漏洞,为打击危险货物申报类违法行为提供了典型范例。
二、创新亮点
(一)数据穿透式监管,破解申报信息不对称。
本案突破传统人工抽查模式,依托“海事一网通办平台”大数据筛查功能,实现三大创新:
一是智能比对,通过货物名称、运输代码(BCSN)与《IMSBC规则》《污染危害性货物名录》自动匹配,发现“粉煤灰”与“煤炭”申报矛盾;
二是时空分析,结合船舶轨迹(曹妃甸港装货→八所港卸货)、货物重量(3.6万吨)等数据,锁定异常申报行为;
三是多源验证,调取货主委托函、提单、实验室检测报告等材料,证实煤炭实际属性,形成完整证据链。
(二)穿透式追责,压实“两员”主体责任。
针对申报员“主观故意”认定难点,创新“三查一问”工作法:
一是查申报痕迹,比对系统填报记录与原始单证,发现符某擅自篡改运输名称;
二是查货主声明,通过《煤炭情况说明》排除货主参与谎报嫌疑;
三是查行为动机,结合符某供述(“为节省成本”)及行业惯例(B组煤炭运费高于C组粉煤灰),认定其主观故意;
四是问关键证人,对船员、码头操作人员询问,印证申报与实际作业不符。
(三)全流程闭环管理,构建长效监管机制。
推动建立“申报—核查—处罚—整改”全链条机制:
一是事前预警,将煤炭等易混淆货物纳入“高风险申报清单”,要求强制预审;
二是事中核查:联合港口、船检机构对B组货物实施100%现场核验;
事后惩戒:将符某列入“重点监管名单”,限制其代理高风险货物申报资格;
三、社会成效
(一)守牢环境安全底线。避免因煤炭(B组)不当运输导致的安全风险,保护海南自贸港生态环境,进一步推动辖区污染危害性货物申报准确率提升,行业合规意识显著增强。
(二)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通过精准执法避免“一刀切”监管,引导企业合规经营,案件暴露的“申报代码分类模糊”问题推动《国际海运固体散装货物规则》在执法实践适用方面的进一步完善。
四、结语
本案通过数据赋能、穿透式追责与机制创新,实现了对危险货物申报欺诈的精准打击,彰显了海事部门维护水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未来,八所海事局将持续深化“智慧监管+信用治理”模式,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筑牢海上安全屏障,为全球海洋环境保护贡献海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