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护航营商环境 赋能执法实践创新
一、总体介绍:法治思维引领执法实践新方向
近年来,潜江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始终秉持"保护合法、打击非法"核心原则,以严格规范执法整治超限运输、非法营运等行业乱象,全力筑牢交通运输安全防线。针对"执法影响营商环境"的认知误区,支队坚持法治引领,创新推出"刚性执法+柔性服务"治理模式,实现执法力度与温度的有机统一,探索出一条"严监管、优服务、促发展"的交通执法新路径,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更为全国交通运输执法部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二、主要做法:创新机制破解市场难题
刚柔并济,以疏促和化解非法营运顽疾
针对全域公交化推进后乡镇"黑车"久禁不止的痛点,支队选取张金镇为试点,构建"打击+劝转+服务"三维治理体系。执法层面,通过定点检查、错时巡查等方式精准打击非法营运,严格执行处罚标准,形成高压震慑态势;普法层面,开展“点对点”“面对面”定向宣传,向"黑车"司机深入剖析安全风险与合规收益,引导其主动转型;服务层面,对乘客采取柔性执法,通过接驳转运、法规宣讲、退还违规收费等措施争取理解支持,从供需两端有效压缩非法营运生存空间。
(二)搭建平台,以导促合推动行业合规转型
针对正规客运企业客源不足与"黑车"司机转型无门的双向困境,支队主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全面摸排“黑车”数量,建立意向司机名录,联合行业部门开设从业资格培训班,提供"考证-就业"全流程帮扶;另一方面,深入调研企业需求,促成74名“黑车”司机与环宇汽运等企业达成合作,其中27人从事定制客运、34人加入网约车、13人成为巡游出租车司机。通过服务前移,有效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了司机、企业、乘客三方共赢。
疏堵结合:构建长效监管体系
支队着力构建"动态巡查+联合执法+社会监督"立体化防控网络:在火车站、客运枢纽等重点区域实现网格化巡查,针对非法营运流动性特点开展错时执法;深化与属地部门协作机制,通过信息共享、联合行动破解解决取证难问题;依托12345、12328热线搭建全民监督平台,对举报线索快速响应、精准处置。近三年来累计查处非法营运车辆300余台次,形成强大法律震慑力。
三、实践成效:市场治理与民生改善双提升
市场秩序显著优化
通过"打击+劝转+服务"组合施策,张金乡镇定线运输非法营运车辆从2020年的200余辆锐减至2023年的20辆以下,降幅超90%以上。合规客运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定制客运车辆从4辆增至16辆,环宇汽运营业额从130万元跃升至300余万元,单车营收增长超100%,形成"正规军壮大、黑车退场"的良性发展格局。
(二)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转型后的司机月均收入从5000-6000元提升至7000-9000元,收入稳定性和安全保障显著增强;定制客运提供"点对点"“门对门”优质服务,群众出行满意度大幅提升。执法过程中累计接驳转运乘客千余人次,未发生因执法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实现了有机统一,取得良好的示范效应。
(三)法治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支队全面推行"四张清单"制度,动态调整免罚、轻罚事项,细化省级裁量基准不明确的项目,创新运用行政指导等非强制性手段引导企业建立合规安全生产制度。2024年免罚案件占比达5%,充分体现包容审慎监管理念。同时,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监管全链条机制,对受处罚主体周期化跟踪管理。近三年来开展案卷评查、业务培训50余次,连续三年在司法案件评查中涌现优秀案卷,2024年送评3份案卷全部获评优秀,执法投诉率2025年同比下降40%。市场主体法治意识显著增强,"办事依法、经营守规"成为行业共识。
四、结语:法治为笔绘就营商新画卷
潜江交通运输执法支队的实践充分证明,严格执法不仅不是营商环境的阻碍,反而是公平竞争的坚实守护者;执法创新实践更不是发展的绊脚石,而是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必由之路。未来,支队将继续以法治建设为核心,深化包容审慎监管,完善执法监督体系,在坚守安全底线中彰显执法力度,在服务发展大局中传递执法温度,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交通执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