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谈 + 普法” 组合拳:破解船舶碰撞航标逃逸执法难题
一、案例简介
2024年10月9日21时许,江西涛峰供应链有限责任公司所属船舶 “赣丰城货 2893”轮在鄱阳湖赣江永修县吴城水域碰撞 GB112 号航标后未履行报告义务。次日,船主雇佣人员剪断航标锚链脱困,导致航标漂移至下游10多公里处,严重影响航道通航安全。10月10日15时30分,江西省交通运输执法局二支队八大队接赣北航道事务中心永修航道所报警后立即介入调查。经核实,涉事企业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航标管理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12月17日,执法部门依法作出责令赔偿损坏航标、罚款 2 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案件顺利结案。
二、创新亮点
(一)跨部门联动执法,构建协同监管网络
执法部门与航道管理部门建立“警情直联”机制,实现违法行为 “接报 — 核查 — 处置”全流程闭环管理。
联合宜春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丰城水路执法大队开展入企执法,整合行政资源,形成监管合力。
(二)“约谈 + 普法” 双轨并行,强化执法效能
刚性约谈震慑违法:执法人员直面企业负责人,通报违法事实、法律依据及后果,送达《责令整改通知书》《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等法律文书,明确企业主体责任。
柔性普法深化教育:通过 PPT 演示、事故视频解析、发放《航标保护法规手册》等形式,系统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航标管理条例》《江西省水路交通条例》等法规,重点阐释 “碰撞航标后报告义务”“应急处置流程” 等内容,覆盖企业管理人员及船员 30 余人次。
(三)科技手段赋能取证,破解调查难点
利用航道监控系统回溯船舶航行轨迹,锁定涉事船舶碰撞航标时段的航行数据(如航速、航向变化)。
调取船舶 AIS(自动识别系统)数据,印证船舶碰撞后异常停泊及移动轨迹,形成完整证据链。
三、社会成效
(一)行业安全意识显著提升
涉案企业主动组织内部安全培训,建立“船舶航标保护责任制度”,并向全体船员发放《航标保护操作指南》。
执法部门以本案为典型案例,在辖区水运企业开展“航标保护专项普法月”活动,覆盖企业20余家,培训从业人员500余人次,行业内“碰撞航标必报告”的合规意识显著增强。
(二)执法模式创新示范效应
本案开创了“跨部门联合约谈 + 沉浸式普法”的执法新模式,被纳入《江西省交通运输执法典型案例库》,为同类案件处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推动建立“航道保护社会共治机制”,辖区内航道管理部门、航运企业、行业协会共同签署《航标保护承诺书》,形成 “政府监管、企业主责、社会参与” 的协同保护格局。
(三)违法行为震慑效果显著
案件办理期间,辖区内船舶碰撞航标逃逸案件同比下降 60%,主动报告碰撞事件的船舶数量环比上升 45%,执法威慑力与公信力显著提升。
四、案例评析
本案聚焦内河航运执法中 “碰撞航标逃逸” 的典型难题,通过 “刚性执法 + 柔性普法” 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双重提升。执法部门立足现有资源,创新运用 “跨部门联动 + 科技取证 + 精准普法” 组合拳,既依法严惩了违法行为,又从源头提升了企业合规意识,为破解水路运输执法难点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可进一步推广 “执法 + 普法 + 风控” 一体化模式,推动交通运输执法从 “事后惩戒” 向 “事前预防” 转型,助力法治交通与平安交通建设。
五、申报信息
申报类型:执法为民服务(柔性执法与普法融合)
申报单位:江西省交通运输执法局二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