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鬼”超限车辆集体闯卡 “神探”多方联动精准治理

多方联动精准治理超限车辆集体闯卡典型案例

2025-07-01 11:50:18
申报单位:江苏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沿海支队
投上一票  

  案例简介:2025年3月7日2:11左右,滨淮高速(S18)滨海港主线收费站和临淮收费站共有5辆6轴货车遮挡车牌闯卡驶入高速公路,且车货总重都超90吨。沿海支队第一大队接到收费站报警,第一时间协调高速交警、盐城北段管理处召开一路三方联动联查座谈会。经了解,从滨海港主线收费站闯卡车辆,其中2辆货车从入口2ETC专用车道,第一辆用川F4***5(蓝)客1ETC自动感应抬杆,第二辆紧跟第一辆车辆闯入高速,收费站相关系统显示为青ER***2标签未插卡,第三辆从入口3闯卡驶入高速,收费站系统显示为川QC***J,未抓拍到车牌不交易;临淮收费站两辆货车故意使用强光遮挡车牌,从入口3车道闯上高速。高速公路交通运输执法沿海支队联合路公司,参考本支队2024年入编交通运输部公路治超典型案例:《货车利用客车ETC逃避入口监管案》的成功经验,立即开展调查,经反复调看道口、广场录像,查询站端车流量明细,发现了三辆冒用小型客车ETC在滨海港主线收费站闯卡驶入的无牌货车。通过调取其中一辆ETC设备的通行路径,在部级系统、省稽核平台和FFT2.0系统内筛选比对主线门架过车图片和闯卡车辆特征,确定了五辆车牌高度疑似的闯卡车辆:苏NE***6黄、苏NE***0黄、苏NE***5黄、苏NE***3黄、苏NE***3黄。最终利用这五辆车的真实通行路径,进一步锁定了他们冒用客车ETC违规闯卡,规避入口超限监管的违法事实。

  通过守护系统查询,该5辆车在通行高速前长时间停靠在江苏盐城滨海港港区,经过详细调查了解,基本确定这5辆车在港区有装载过货物的迹象后,第一大队联合滨海交通综合执法大队对车辆货物装载情况溯源,约谈江苏盐城滨海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进一步固定五辆闯卡车辆相关证据信息,也要求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组织公司全体人员以及货运车辆驾驶员,开展针对超限超载法律法规集中学习。在法律宣传攻势和“硬”证据面前,涉事司机对违法行为有了深刻的认识,表示愿意接受处罚。2025年3月31日沿海支队第一大队分别对5辆车超限、扰乱收费站收费管理秩序行为分别进行了处罚。路公司管理处稽核小组将5条逃费信息录入稽核名单,同时将闯卡车辆列入重点关注名单,加强日常监督。

  创新亮点:

  第一、查处遮挡号牌、冒用客车ETC、恶意闯卡等违法行为,已经建立起成熟的研判模型。该模型改变传统打法,由原来单一参考通行数据,变多平台数据融合,多维画像,抽丝剥茧,让遮挡号码闯卡车辆无处遁形,让冒用客车ETC躲避入口监管的违法超限运输车辆现出真身。

  第二、违法主体溯源形成长效协作机制。一路三方信息共享,平台互用,执法力量互助,法律权限问题互补,源头共治,形成合力,有效的打标治本。

  第三,各部门联合执法分工明确。路公司收费站负责“吹哨”,并从收费稽核入手,追踪抓取高速公路门架信息及车辆特征,比对出入口录像,利用ETC门架感应信息查出闯卡车辆真实车牌,甄别出冒用客车ETC闯卡的违法证据;交通执法负责车辆信息、运行轨迹的查询和货物装载源头的追溯;如遇卫星定位装置人为屏蔽,交警负责用查稽布控系统配合追踪车辆的通行轨迹和具体位置,并对违反交通安全范畴的违法事项查处。

  社会成效:一是非现场执法及多部门联动执法模式相结合,提高了执法效率、扩大了监管的覆盖面,在一定的基础上解决了执法人员不足、资源缺少、信息壁垒、监管盲区等有关问题。二是非现场充分利用相关技术手段,基本构建了全时段、全路段违法行为的溯源,通过数据比对,可准确的追踪到违法违规行为。三是与传统蹲守式执法模式相比,非现场执法和多部门联动执法,响应时间更快,资源更节约,共享更及时,执法风险更小。四是开展非现场执法与多部门联合执法模式,有效提升了执法效能,整合了执法力量,形成监管合力,通过定期不定期的联合执法,信息共享和职能的互补,打破了单一部门执法的取证难、闭环难的困局,提高了执法效率,强化了执法的威慑力,也更加提升了便民服务的水平。五是联合执法可以有效的开展源头治理,增强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推动行业的自律,从源头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