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赋能智慧执法 科技+法律双驱动监管
一、案例简介
2024年2月27日下午15时30分,南昌市交通运输局执法人员在日常巡查中利用无人机对南昌市市汊街渡口水域岸线进行执法检查。巡查过程中,执法人员发现渡口下游约500米处的一段滩涂边,有一艘吊机船正在进行装卸作业,涉嫌非法经营。经进一步调查核实,该吊机船的负责人为李某,其所作业的自然岸坡并未获得码头装卸资质,且李某本人未依法办理港口经营许可证。李某的行为已构成未取得港口经营许可证而擅自从事港口经营的违法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南昌市交通运输局于2024年3月19日对该案正式立案调查,经过严谨细致的审查于3月26日依法对李某作出了罚款人民币壹万元整的行政处罚决定。为确保当事人权益,南昌市交通运输局通过“双书送达”的方式,对李某进行了现场送达,李某已于2024年3月26日全额缴纳了罚款。
二、创新亮点
(一)技术创新亮点
1.无人机赋能智慧执法,突破传统巡查局限,构建“水陆空”一体化监管网络。传统港口执法依赖车船巡查,存在覆盖面窄、反应滞后、易暴露行踪等弊端。本案创新引入多旋翼无人机,对市汊街渡口等水域进行高空巡航。无人机可实时回传1080P高清画面至执法指挥中心,结合AI智能识别算法(如自动标记装卸作业设备、船只动态),快速锁定可疑目标。相较于传统方式,无人机巡查效率提升80%以上,且通过“无接触式”执法模式,避免违法人员提前逃逸或销毁证据,显著提升执法效率。
此外,无人机突破地理屏障,对滩涂、浅水区等车船难以抵达的区域实现全覆盖监测,形成“空中巡查—地面核查—数据联动”的立体化执法体系。本案中,执法人员通过无人机航拍发现吊机船作业后,立即联动地面执法组精准定位,实现“发现即锁定、锁定即处置”的高效闭环。
2.证据链完整性与合法性:科技手段与法律规范深度融合。无人机取证并非简单拍摄,而是需严格遵循《行政诉讼法》关于电子证据的规定。本案中,执法人员对无人机拍摄的原始视频添加不可修改的时间戳(UTC标准时间),并同步记录GPS坐标、飞行高度等元数据,确保影像的真实性与时空关联性。取证后,通过技术手段确保数据不可篡改,满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对电子证据“完整性、原始性”的要求。同时,结合传统取证手段形成证据闭环:现场检查记录详细标注作业设备型号、货物种类;当事人李某的询问笔录确认其未办理港口经营许可证的事实。多维度证据相互印证,构建无可辩驳的证据链。这一模式为类似案件提供了“科技+法律”双驱动的取证范本,既强化执法权威,又降低行政诉讼风险。
(二)执法程序亮点
违法行为认定准确,该案的核心是“未取得港口经营许可证”且“实际从事港口经营”。需明确当事人是否实施了装卸、仓储、驳运等港口经营活动;在裁量处罚幅度时,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及《江西省交通运输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2024 版)》,结合违法情节(如违法所得、持续时间、危害后果等)综合判定;证据收集全面,包括现场检查记录、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照片或视频证据等,以及使用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取证时,需确保证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程序合法合规,立案、调查、告知、听证、处罚决定等程序需符合《行政处罚法》规定,切实保障当事人陈述、申辩和听证的权利。
(三)法律适用亮点。
一是违法行为定性需准确,避免将其他违法行为(如非法占用岸线、违规使用港口设施等)定性为“未取得港口经营许可证从事港口经营”,需区分港口经营与其他相关行为,避免适用法律错误;二是处罚主体需准确认定,避免将船舶负责人、实际经营者、码头所有人等多方主体混淆,导致处罚对象错误;三是证据需充分且程序需合规。证据链不完整(如缺乏现场照片、视频原始载体等),可能导致处罚决定被撤销,程序违法(如未告知当事人权利、未听取陈述申辩)也会影响处罚效力;四是裁量幅度需适当,综合考虑违法情节(如初犯、屡犯、危害后果等),结合行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确保过罚相当。三、社会成效
严格依法办案,维护法律权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及相关法规,对违法行为进行准确认定和处罚,确保案件办理程序合法、证据充分、裁量适当,体现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规范港口经营秩序,通过查处非法经营行为,遏制无证经营现象,维护港口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推动港口经营主体依法办理许可证,促进港口行业规范化发展;形成执法威慑力,对典型案例进行公开曝光,警示其他潜在违法者,减少类似违法行为的发生。通过高频率执法巡查和科技手段(如无人机)的应用,提升执法效率和威慑力;保障港口安全,无证经营往往伴随安全隐患(如设备不达标、操作不规范),通过查处违法行为,消除安全隐患,保障港口作业安全和公共安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通过执法倒逼港口经营主体依法合规经营,促进港口行业整体提质增效,为合法经营者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港口经济高质量发展。
该起案例荣获江西省无人机行业年会暨2024无人机创新发展论坛“十佳案例”奖,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果。提升公众法律意识,向社会公众普及港口经营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从业者的守法意识,减少因不知法而违法的现象;保护生态环境,非法港口经营往往伴随违规占用岸线、破坏水域生态环境等问题。通过查处违法行为,保护自然岸线和水域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维护公共利益,无证经营可能导致偷税漏税、扰乱市场秩序等问题,损害公共利益,通过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国家税收和市场秩序;增强政府公信力,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展现政府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形象,通过公开透明的执法过程,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非法经营可能引发安全事故或纠纷,影响社会稳定,通过执法消除隐患,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