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检查数字化应用
一、案例简介
黄山市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旅游城市,在安徽省与周边地区以及省内地市间的客货交流中发挥重要的运输组织功能,是连接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重要节点,交通业态复杂多元,涵盖公路、道路、水路、工程质监等领域,执法工作面临“点多、面广、风险高”的挑战。随着数字经济与智慧交通的深度融合,传统执法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交通运输行业监管需求,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一是数智化水平不足:执法数据分散、人工记录易错漏,难以形成有效监管闭环;二是执法效能低下:检查任务分配粗放,跨部门协同效率低,重复执法与监管盲区并存,执法监管存在困难;三是规范化程度欠缺:自由裁量权缺乏标准约束,执法流程透明度不足;四是便民服务滞后:群众办事需多次跑腿,信息查询与反馈渠道不畅。
在此背景下,黄山市交通执法支队构思新思路,从信息化方面着手,以问题为导向,统筹规划数智化转型路径,融合“线下+线上”执法检查方式,开发“掌上执法APP”模块,推动执法质效、规范性、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创新亮点
(一)梳理执法清单,构建数智档案
根据执法履职清单和管理事项,梳理构建道路、公路、水路、质监等业态的数智档案,录入检查事项765条,类别106条,表单19条,具体包含执法人员135条,企业主体1050条、车船主体41579条、人员主体37797条及公路、航道、码头、场站等基础设施,按照部省市行政执法工作要求,细化分解执法计划,制定执法检查事项相关指标体系。
(二)厘清传统问题,转型执法新模式
依据传统检查中暴露的执法数智化不足、执法效能较低、执法规范欠缺、便民服务不到位等问题,黄山支队认真分析,研发信息化执法方式,经充分论证后,形成行政执法检查新模式,建成黄山市交通执法检查数字化应用,包含执法管理PC端、移动执法端、群众服务端,具有检查执法事项管理、数据统计分析、执法记录追溯等功能,有效提升行政执法质量,降低行政成本,倒逼执法人员规范行为,提高群众满意度。
(三)融合三端服务,串联执法计划
各大队通过执法管理PC端依照支队全年计划,个性化制定大队各项计划,生成检查任务,以指令方式派发至一线执法人员。执法人员通过掌上移动执法端查收检查任务、打卡签到、登记结果、签字确认,同时会收到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的提示,超期自动提醒,督促执法人员组织复查。监管对象通过群众服务端实现电子签收、查阅详情、上传整改材料。三端服务齐发力,实现行政检查闭环管理。
三、社会成效
执法检查数字化应用建设是支队行政执法领域的一次探索创新,标志着传统人力执法模式向现代化数智执法模式的逐步转型。通过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该系统实现了执法检查数智化、计划科学化、检查规范化、服务便民化的"四化"目标,在提升执法效能、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执法检查数智化:构建智慧执法新范式
系统通过智能表单等技术,减轻执法人员文书制作、档案管理的负担,进一步提高执法检查效率,执法人员只需通过移动终端即可完成检查记录、证据固定、文书生成等全流程操作。为确保信息安全,便于后期运维管理,部署了数据云存储,实现电子化存档,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
(二)执法计划科学化:打造精准执法新机制
系统科学编制测算各大队全年的检查对象、检查数量、检查频次等,做到计划生成后及时提醒,明晰执法边界,确保综合执法业态全覆盖、执法对象全覆盖。
(三)执法检查规范化:建立标准执法新体系
系统构建了"一单两库"的标准化体系:即包含检查事项的标准化清单,规范执法人员库和执法对象库,通过统一检查模板,确保支队所有执法人员"同标同质"开展检查。全过程电子留痕系统详细记录检查轨迹、取证过程、处理结果等要素,既做到执法检查全过程、全链条电子留痕,约束执法随意性,又为行政复议提供完整证据链。
(四)执法服务便民化:创新温情执法新模式
系统做到了让监管对象可以掌上看、掌上查、掌上办,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通过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执法效能,更重塑了执法部门与服务对象的互动关系,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