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浒河口水上综合服务基地
多维度探索内河水上执法和服务
一、案例简介
水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交通强国和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浒河作为苏州地区通江达海的8条主要航道之一,串联着长江、大运河两大水道和国家文化公园,每年往来船舶近7万艘次、船民20余万人次,货运量达5600余万吨。与此同时,水路运输又存在监管情形复杂、从业条件艰苦、涉及部门众多等特点。
为贯彻党中央“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要求、落实我省“水运江苏”部署,进一步提升行业执法质效、保障船员合法权益,2024年上半年以来,常熟市交通运输局联合辖区内总工会、农业农村局、公安局、水务局、海事局、邮管局、妇联、徐六泾水文分局、碧溪街道、城投公司、环保科技公司等部门单位,正式启用了常浒河口水上综合服务基地,基地紧临常熟沿江港区和苏通大桥,地处常熟市船流最密集的临接长江常浒闸口航段1.5公里范围内,9个主要服务阵地一字排开,是区域内首个多元化、复合型、开放型的内河水上综合服务基地。自此,常熟交通运输部门也以此为基础,在交通运输综合执法领域,积极探索以科技赋能、服务为民、社会共治为核心的创新模式。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小切口、大服务,用情打磨优商优企的为民执法理念
1.突出行业关心关爱。在组织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常熟市交通局党组联合多部门聚焦水上政策要求和群体利益诉求,通过广泛走访调研、充分摸排了解、反复协商研究,最终于2024年成功组建了“常浒河口党建联盟”,同步打造“虞水畅行”党建品牌,充分发挥行业监管职能和党员先锋作用,聚焦船民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丰富和完善水上综合服务基地功能,至今组织迎春纳福、端午慰问、登船义诊、夏日送清凉、惠民公益服务、座谈交流等各类特色活动30余次、吸引1100人次参与,为来往船员营造“幸福港湾”。
服务船员生产生活。基地内设置有通过水上交邮驿站的设置,努力满足了船民快递存取、水陆交通接驳、污染物接收、助力车租用等基本生活需求;通过船员工会驿站的建设,配备桌椅、微波炉、冰箱、饮水机、应急药品、淋浴间、无线网络、电视、书籍等用品设备,不定期为行业群体提供理发、磨刀、改衣、修鞋、配钥匙等便民服务,至今共发放生活用品、急救药品“暖心包”400余份,组织免费体检150余人次;通过船舶智能供水点的启用,使得至今累计近万人次船民通过扫码付费便捷获得了干净卫生自来水,彻底解决了往来船只取水难这一长期急难愁盼的问题。
3.做好政策宣传教育。基地内设有普法宣传区,挂牌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法律服务站(常熟站),依托系统内政策法规、行业监管、基层执法业务骨干和局聘顾问律师组成法律服务团队,提供“咨询+援助”一站式法律服务,提供行业相关的安全生产、污染防治、生态禁渔等法治普及和政策宣传。结合春运、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安全生产月、绿色出行宣传月、信用交通宣传月等重要时点,通过提供咨询、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图册以及微信、微博公众号进行信息发布、政策解读。
(二)小平台、大牵引,用力打响叫好叫座的创新执法实践
1.加大低空技术运用。针对基地附件水路运输繁忙、传统执法效率低的问题,探索使用无人机开展内河航道巡检,实现了只需10分钟即完成原执法艇巡航45分钟的巡查覆盖范围,同时实现了对船舶、航道、码头等辖区重点监管对象的精准识别,实时回传图像数据,强化对水上事故、船舶污染、违法行为的感知和预警,有效提升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2024年完成了苏州首个水上无人机应用场景探索,通过工业级6轴无人机吊装运送包裹形式,经“起飞、悬停、吊放”系列程序操作,完成了岸上基地和长江锚地间的低空货运航线试飞,对满足离岸船民获取药品、维修件等高品质、强时效需求进行了有益尝试,实现以低空经济赋能船民服务。
2.提升智慧感知水平。为进一步加强对内河水上建筑垃圾等运输行为的全链条监管,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赋能环境保护、行业规范,根据辖区航道和船舶流量分布等实际情况,2024年7月在基地水域完成了常熟市首套内河水上智慧卡口系统的部署,通过对水上通行船舶的信息、图像、轨迹等进行实时感知和识别,运用AI算法模型分析研判水上渣土、危货等违规运输现象,实现了“识别—分析—预警—处置”执法机制的重塑,有力提升了辖区水情环境和交通秩序“全链条、数智化”监管能力。
3.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通闸船舶一体化信用管理”,积极推行过闸“信易行”场景,建立过闸船舶记分和船员信用记录评定等分级分类监管体系,对水上首次轻微违法行为推行“首违不罚+警示教育”,通过引导纠正违法行为、组织教育培训考试,强化船员安全意识,鼓励从业群体通过规范经营行为、加强政策学习获取积分,实现快速过闸等权益,推动“以管代罚”、“管教结合”的管理模式。
(三)小窗口、大展示,用心打造共建共治的良性执法环境
1.靠前实施基层治理。坚持党建引领“一盘棋”、多元共治“一张网”的理念,切实发挥党、工、政、企“四位一体”优势,积极整合各方力量,通过建立资源互享、信息互通、功能互补、执法互助的联防联管联建机制,积极探索航行更安全、水域更清洁、服务更周到、保障更有力的新举措,合力打造水路运输行业基层综合治理平台,构建“功能全面、办事便捷、服务优质”的水上惠民利企共建共治共赢新模式。
2.协同开展执法监管。基地内的水上综合执法服务站,由交通、公安、农业等部门联合派驻人员、公布服务热线,作为涉水行政服务一线阵地,提供船员任解职、事故调解、进出港手续办理等政务服务。同时多部门不定期联合开展实施船舶安全全链条监管、长江禁渔专项监督检查、非法运输行为联合稽查等行动,重点纠治安全生产、非法采砂、超载运输、滥捕滥捞、生态破坏等各类水上违法行为,通过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检查、执法协作机制,推动水上交通治理新格局。
3.不断丰富服务功能。针对应急保障,加强区域内安全通航的保障功能,基地执法队伍和运营单位建立健全预案,应急救援站常备交通、消防、堵漏、救生、环保等专业装备,及时处置水上事故、人员落水、生态破坏等各类事件500余起;面向社会大众,设有中华鲟监测救护中心,开放“鱼爸爸”工作室,建设长江水文水生态教育服务站,不定期开展长江渔文化、增殖放生、防汛防台、水资源利用等青少年研学科普活动;围绕安全环保,通过配备展板、模型、课桌椅等教学设备的水上学校,向船员、公众不定期开设专题课堂,普及水上相关应急救援、风险防范、生态保护的各类知识技能。
三、意义和思考
常浒河综合服务基地的实践表明,交通运输综合执法需以监管为手段、服务为载体、以共治为路径。其主要意义在于:
一是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法治理念。通过为船员提供温馨的休息环境和丰富的专题活动,通过定期组织活动、全面提供服务、持续关心关爱,营造了良好的行业作业环境和法治氛围,增强行业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获得感。
二是开展了“多措并举”的执法探索。提升了水上治理水平,拓展监管的广度、深度和温度,通过积极引入、大胆尝试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推动执法从“组合”向“融合”转变,形成“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惩戒”的闭环管理,有效保障了区域内安全生产、生态环保、文明规范的质量水平。
三是构建了“开放协同”的治理模式。打破政府单一主导的治理模式,引入企业、社会组织、行业群体、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聚焦把功能运营好、把活动组织好开展好、把问题解决好落实好,探索出了一条部门联动、各方助力的基层治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