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治超+信用治超”,打造整体智治新范式
桐庐县交通运输局执法典型案例
一、案例简介
2025年4月17日晚间至次日凌晨,桐庐县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组织开展公路治超综合整治“春季行动”。执法人员采用“科技布控+路面巡查”双线作战模式,依托智桐在线多跨执法平台和320国道、310省道沿线智能监控系统精准布控,有效衔接现场执法人员的路面稽查,检查车辆80余辆次,一举查获超限超载、遮挡号牌等违法车辆15辆。
平台智能统计违法行为高频点位和高频时段,绘制形成违法车辆轨迹路线,为执法人员制定行动方案提供充分的数据参考。针对严重超限车辆和多次违法车辆,执法人员精准高效实施预警布控和路面稽查,以“天罗地网”拉开治超攻坚战之序幕。
二、创新亮点
为有效解决交通治超强度激增与行政资源有限的突出矛盾,全面破解违法行为屡禁不绝、屡罚不止的问题,桐庐县交通运输局开创“数字治超+信用治超”新模式,回应社会、企业、政府三方需求,实现整体智治。
(一)数字治超,破解超载超限查处难题。
1.监测点位全覆盖。科学布局建设20个非现场检测点,分布于重载货车的必经之路、枢纽要道和区县交界处点位,最大程度杜绝违法车辆绕道避检等现象。
2.超载超限全处理。点位24小时实时监测,全证据链自动取证,全程留痕监管。违法行为发现率提高14倍,累计查处违法超限1.45万起,占全市非现治超处罚量的44.27%,超限率稳定在0.3%左右。
3.在线办理全自动。积极开展非现场自助办的入企宣贯和现场教学,大力推动让更多企业愿用、会用。已帮助企业自助办结案件2383起,占全市自助案件量的30.7%,减免企业罚款142.81万元。
(二)多跨执法,显著提升联合执法效能。
1.构建执法专题库。开发建成超限超载、交通违法、非法营运、非法改装、渣土偷运等执法专题库,通过数据汇聚建模,智能识别捕获各类违法行为,精准匹配进入各自专题库。
2.智能研判联合查。路警联合专班实体化运作,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联合治超整治行动204次,交警查处货车违法行为1.52万起。同时对非现点位加装跨道行驶抓拍相机,直传交警部门用于非现执法。
3.重点车辆重点管。交通交警部门利用平台预警和卡口过车记录,设置双重电子围栏,开展重点车辆布控稽查。2024年以来已布控查处违法超限3200余起,预警布控成功率93.25%。
(三)信用加持,消除交通运输安全隐患。
1.事前事中有监管。本地32家重点货运源头、200余家运输企业、3000余辆运输车辆的信息尽数归集,静态数据与动态运行相互碰撞。以数据跑动代替80%的现场执法检查,违法行为得到及时发现和有效遏制。
2.三端源头码上管。依法制定17条规则,对源头企业、运输企业、运输车辆进行赋码管理。任一端产生违法,自动溯源追究另外两端责任,实现一端违法、三端关联。2024年以来已累计处置206处高风险预警。
3.信用修复重指导。上线教育培训和信用承诺功能,处罚记录及教育培训可作为信用修复依据。2024年以来共指导帮助45家失信企业完成信用修复,推荐诚信示范企业3家,本地失信记录同比下降67.69%。
三、社会成效
得益于“数字治超+信用治超”新模式,桐庐县更加注重对运输过程的行为数据分析和及时发现纠偏,交通违法行为数量同比下降47.43%,建成全省首个治超非现场执法试点县。场景荣获全国“公路治超典型案例”、浙江省县乡法治政府建设“最佳实践”提名、全省首届信用交通数字化改革应用、杭州市“一区县一特色”信用应用示范案例、清廉杭州建设优秀实践案例等多项荣誉,省市领导多次批示肯定,浙江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先后报道。
1.推动管理轻量化,精准施策注重执法质效。
重点强化数据碰撞与综合分析,通过自主识别和智能“体检”区分高中低信用风险主体,并据此实行差异化监管,全程督促落实,将80%的执法力量集中于20%的风险企业,有效解决执法力量不足、监管效能低下、处置闭环缺失等问题。
2.推动治理多元化,多跨执法方能整体智治。
源头多样,分属多个行业主管部门。“数字治超+信用治超”模式将运输源头、运输企业、运输车辆相互关联,为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定制化预警线索,有效解决监管盲区。对于需要协同的重点难点问题,共同执法决策,开展联合行动,形成合力。
3.推动市场法治化,有效解决企业负外部性。
违法行为很大程度上源于市场竞争。执法管理与信用建设双擎驱动,能够持续激发企业内生动力。通过信用受限,敦促违法主体主动前往执法部门接受处理,通过信用修复,保障三端主体及时纠错消色复码恢复运营;通过信用评价,鼓励三端主体自觉减少违法行为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