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开创数字治超新局面
一、案例简介
随着科技和通讯产业的飞速发展,原先的“人海”战术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治超形势,单纯的路面治超存在较大的人身安全隐患和廉政风险。为有效延长公路、桥梁使用寿命、降低交通设施维护保养费用、遏制因超限超载引发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确保交通出行更加安全畅行,重庆市长寿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围绕数字治超转型升级这一理念,全面启动非现场治超设备的规划建设,分三批建设8个不停车超限检测点,全部投入运用于治超非现场执法。依托“重庆市治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重庆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长寿区“治理车辆超限超载货运源头综合监管平台”,长寿支队形成以治超系统为核心、执法系统和源头监管平台为补充的数字治超综合管理体系。目前全区治超工作正逐步实现由“人海战术”向“科技引领”、由“临时突击”向“常态管控”、由“末端执法”向“立体监管”转变,科技赋能推动超限超载治理开创数字治超新局面。
二、创新亮点
(一)“资源整合”推动治超网络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科学规划建设检测点位。根据实地考察和交通量分析,在国省干线公路重点路段科学规划建设超限检测站点。为整合现有治超站点资源,推动全区建成现代化治超体系,从2019年起陆续启用8处非现场超限检测站点,逐步停用固定超限检测站,目前全区仅保留非现场超限检测站点。二是推进货运源头管控。推动重点货运源头单位安装计重设备、监控设施,联网实施动态监管。现有7家港口货运源头企业数据接入监管平台、1家接入市交通执法总队治超联网系统,实现货物装载信息联网实时在线监管,货运车辆来源可溯、去向可查、状态可控,确保全天候、全时段综合管控货运车辆和源头企业。三是构建数字治超体系。从最初仅有固定超限检测点位逐步升级改造成现有8个非现场检测点位,国省干线公路重点路段基本实现了超限运输实时监测。通过快速布设全路网非现场治超设备和持续推进重点货运源头单位接入超限运输治理监管平台,各站点协同发力,各系统融合互补,成功构建起由点及面、由面成网的数字治超体系。
(二)“闭环执法”推动治超精准度不断提高
一是精准在线执法。治超设备集成动态称重、视频监控、图像抓拍及车牌识别等多种功能,一方面通过24小时不间断检测和执法,有效扩大、延伸治超执法时间和空间,解决了无法第一时间现场检查偏远乡镇超限运输车辆的难题;另一方面通过图像识别和算法分析自动抓取超限行为,减少人为干预和人工因素,提升执法透明度和准确度。二是准确推送线索。依托重庆市治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全量接入各治超站点数据,运输车辆一旦涉嫌超限超载,治超系统立即发出预警,及时锁定违法证据,自动生成违法超限线索工单,精准推送至超限治理大队处理。三是严格数据审核。不断优化数据记录上传审核机制,形成“办案人员初审-大队长复审-分管领导终审”三级审核流程,工作人员对每一条上传的记录严格把关,三级审查均无问题才可作为证据线索立案调查。四是一体化标准化办案。统一使用重庆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办理超限案件,做到“案源登记、立案、调查取证、处罚决定”一体化标准化办理,实现“取证、审核、处罚、执行”全流程闭环管理。
(三)“人性化执法”推动治超执法方式不断优化
一是强化违法行为告知。经审核通过的违法超限超载车辆信息,立案登记后第一时间通过短信通知当事人,调查终结后及时制作处罚告知书,依法将涉嫌违法车辆号牌、违法时间、违法地点、违法事实及其依法享有的陈述、申辩或听证等权利告知当事人。二是畅通申诉渠道。运输车辆一旦涉嫌超限超载,治超系统立即发出预警,在站点显示屏实时显示超限车辆数据,方便当事人对有异议的检测数据及时进行申诉。对于当事人提供的货源企业出场磅单、装载单或其他超限检测点通行数据,执法人员调查属实后予以采纳。对于当事人对超限检测点通行数据的查询申请,执法人员积极协助查询。三是助力信用修复。深入推行行政处罚决定书与信用修复告知书“双书同达”工作机制,将信用修复指导关口前移,变“事后通知”为“事前提醒”。在案件处理过程中,为当事人讲解信用修复政策,主动引导其纠正违法行为、及时修复信用。
(四)“执法协同”推动治超执法力度不断加强
一是源头治超协同共管。交通、公安、住建、城市管理、应急等部门按照职责开展督导检查、劝导约谈、排查整治,强化重点货运源头单位监督检查,禁止超限超载车辆出厂(场)。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共同推进重点货运源头企业安装和接入源头监管平台,在“人、车、货”三个源头监管上狠下功夫。二是路警联合执法常态化。建立联合治超执法常态化工作机制,交通、公安通过定点联合执法、流动联合执法等措施,错时、延时整治货运车辆超限超载违法行为,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三是信息共享互认。通过交通、公安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完成车辆信息核查比对,对超限超载行为开展精准打击。四是“一超四罚”联合惩戒。落实“一超四罚”抄告制度,完善违法信息抄告流程,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对超限超载违法行为的追踪处罚,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做到有抄告、有反馈、形成闭环管理。
三、社会成效
通过非现场治超,超限治理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是有效解决现场执法难问题,根治了闯卡、暴力抗法、盯梢等顽疾;二是有效解决路政执法微腐频发问题,执法人员与货车驾驶员“不见面、无情面、难谋面”,堵住管理漏洞,筑牢廉政防火墙。
通过系统化治理,治超工作呈现“一高一低一平”的良好效果:一是营运货车总量创新高,2024年新增营运货车1036辆,目前我区登记有营运货车1.24万辆,位列全市第三。二是遮挡车牌逃避检测行为大幅减少,2024年货车故意遮挡车牌逃避超限检测的违法行为数量下降至0.85万车次,降幅近50%。三是路面超限超载率持续处于全市低位,2024年我区国省干线公路货车超限率下降至1%,与上年持平。
全区货运安全形势整体稳定向好,治超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24年非现场治超点共检测货运车辆113.22万车次,固定治超站共检测货运车辆22.46万车次,卸载货物234吨。2024年共计查获超限案件275件,查处货运源头企业违法案件4起,按“一超四罚”规定对4家道路运输企业、3辆货运车辆和2名驾驶员进行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