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筑基智赋能 五维联动提质效
平顶山市构建交通运输执法规范化示范样板
一、总体介绍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行业快速发展,执法领域面临新形势、新挑战。部分地区存在执法标准不统一、程序不规范、自由裁量权滥用等问题,群众对执法公正性、透明度的诉求日益增强。为落实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提升执法公信力,平顶山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以“规范执法、科技赋能、服务民生”为主线,创新构建“标准化+智慧化+人性化”执法体系,打造全国交通运输综合执法规范化示范样板。自2021年以来,该市累计办理案件1.3万件,群众投诉量下降42%,行政复议案件零新增,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执法规范化经验。
二、主要做法
平顶山市交通运输执法规范化建设紧扣“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核心要求,围绕“谁来执法、如何执法、如何监督”三大关键环节,探索形成“五维联动”模式,推动执法权力运行法治化、程序化、透明化。
(一)构建全流程标准化制度体系
针对过去执法依据分散、标准模糊的问题,平顶山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系统梳理《行政处罚法》《公路法》《道路运输条例》等23部法律法规,编制《行政执法工作流程及规范》,覆盖“立案—调查—审核—决定—执行—归档”全流程,明确常见违法行为的调查要点、证据标准、裁量基准。自由裁量时,对首次违法且主动卸载的,可从轻处罚;对暴力抗法、多次违法的,依法顶格处罚”,彻底解决了“同案不同罚”问题。
(二)全面落实“三项制度”促透明
以“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为核心,平顶山市构建“阳光执法”体系:一是通过政务服务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公开执法依据、流程、裁量基准、执法人员名单及监督电话,案件公示率达到100%;二是为一线执法人员配备4G智能执法记录仪及执法终端,要求“亮证必记录、执法必留痕”,全年存储执法音视频数据180TB,实现执法过程“可回溯”;三是建立重大案件法制审核审核机制,对涉及重大财产处罚、吊销许可证等案件,必须经集体讨论并形成书面记录。2023年以来,全市共审核重大执法决定136件,未发生一起因程序违法导致的败诉案件。
(三)科技赋能执法数字化转型
针对传统执法“靠腿跑、靠眼看”的低效模式,市执法支队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例如,在重要路段和卡口安装了智能监测设备,如动态称重系统、高清摄像头等,能够实时采集车辆信息和重量数据,实现对超限超载车辆的自动识别和预警;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掌握超限超载车辆的行驶规律和特点,为精准执法提供有力支持。
(四)打造专业化执法队伍
为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市执法支队加强了执法队伍的建设。每季度组织行政执法培训,邀请法官、律师解读典型案例;安排执法人员到法院旁听庭审,经常与先进地市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加强执法监督和考核,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度,将执法文书合格率、投诉率、复议败诉率与个人绩效直接挂钩,每季度量化打分实施奖惩。
三、取得成效
(一)执法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
通过构建标准化制度体系与智能化监管平台,执法流程实现全链条规范管理。执法程序线上留痕、文书自动生成、裁量基准动态校准等机制全面落地,有效杜绝程序瑕疵与自由裁量滥用。多地通过建立执法监督预警系统,对异常执法行为实时监测并自动纠偏,推动执法行为从“经验判断”向“规则驱动”转变。
(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升级
柔性执法与信用监管机制深度融合,形成“宽严相济”的监管格局。通过推行“首违免罚”“轻微免罚”等制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依托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对诚信企业实施“无事不扰”,对高风险主体强化联合惩戒,实现“精准监管”与“服务发展”的平衡。企业办事效率显著提升,重复检查率下降超60%,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
(三)区域协同治理效能凸显
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全面建立,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联合惩戒”的治理合力。通过数据共享平台与联合执法行动,有效破解传统执法中的“信息孤岛”与“多头管理”难题。重点领域(如超限超载、非法营运)治理效率提升,重大安全隐患整改率稳定在95%以上,行业秩序持续净化。
(四)社会认可度与法治公信力增强
执法规范化建设推动群众满意度稳步提升,投诉率同比下降超80%。通过建立争议调解平台、执法回访制度及“说理式执法”模式,有效化解行政纠纷,行政复议与诉讼案件量显著减少。行业治理生态持续改善,企业守法意识与公众参与度同步提高,法治政府建设成效获得社会广泛认可。